正文 第82章 十三王爺興水利、無極知縣種紅薯(3 / 3)

在此基礎上,這位有思想的才子在無極縣任職時,作出了多項貢獻。

第一大貢獻,就是把紅薯引種到無極並在直隸地區推廣。黃可潤在無極縣任上,遇到大旱。他的家鄉福建是較早引種紅薯的地區,於是他派人從幾千裏外的福建買回紅薯藤數十萬條,交給農民種在旱地裏,開啟了北方種植紅薯的先河。

第一年收成並不好。第二年,高邑廉吏李渭在山東德州引種紅薯獲得成功,於是黃可潤派人到德州學習,請人到無極教給農民育秧技術,廣泛種植,農民獲得豐收,一畝竟“可獲千斤”。無極百姓憑借紅薯種植,旱澇保收。所以,當地百姓尊敬而親切地稱黃可潤為“地瓜公”。恰好清代名宦方觀承當時任直隸總督,他大力支持黃可潤推廣紅薯,在正定府、保定府“飭各屬勸民種植,以佐食用”。因此,時人也稱甘薯為“方薯”,就是民眾為了紀念兩度出任直隸總督的方觀承推廣紅薯的貢獻。

史無前例,黃可潤如何教授農民種樹治沙?

夫妻同心,王氏又怎樣帶領百姓紡織棉花?

告別旱地,井灌農業能否讓收入成倍增加?

第二大貢獻,黃可潤教農民種樹治沙,開啟河北平原種植防護林的先河。他讓無極富裕的農戶限三十畝,中等戶二十畝,貧困戶十畝,種植防護林,在防護林帶中種植莊稼。四年以後“一望青蔥,且成樹者,風沙不刮,中可播種雜糧,民生漸有起色”。

第三大貢獻,進一步推廣棉花織布。黃可潤的妻子王氏是貧苦出身的善良婦女。黃可潤當生員讀書時,她就在旁紡織。黃可潤任無極知縣,讓妻子帶著紡車繼續紡線織布。教給無極婦女製作紡棉花的紡車,官民如一家。直到黃可潤做了易州知府,這位勤勞善良的王夫人依然在地窖裏日夜紡織,結果,染了寒疾病逝在官舍。河北的百姓都非常敬重這位王夫人,說她有母儀之德。

第四大貢獻,大力發展井灌。黃可潤在無極,鼓勵農民打井,發展井灌。

他在《無極縣誌》中說:地畝唯有井為園地,園地土性宜種二麥、棉花,按照中等年景計算,每畝可收麥三鬥,收後還能接種秋莊稼。棉花每畝可收七八十斤,還能種植高粱、黍豆等。井地與旱地能差三四倍的收入。

對於打井技術,黃可潤說:“打井之地,四五丈可以得水之地皆可打井。用轆轤則易,而用水車則難。水車之井淺深須在三丈上下,地中不帶沙石而且還必用磚包砌。”因為井灌農業的收益較高,掘井成為清初農務的一件要事。

當時無極縣添挖新井八百眼,在黃可潤的帶動下,周邊各縣紛紛打井,發展井灌。譬如槁城打井六千三百眼、晉州四千六百眼,欒城一百五十村共打井三千六百二十眼。讚皇、元氏、行唐、正定、獲鹿等縣挖井也均數以千計。

曆史證明,允祥、朱軾在水患之時,發展營田水利,造福民眾,是因時製宜的高明決策。而黃可潤在無極幹旱的平原坡地,發展旱作農業,積極推廣井灌,引種紅薯、防風治沙,則是因地製宜的智者。

由於雍正、乾隆年間,有不少這樣有作為的官員,發展水利,治理地方,使正定府一帶經濟富庶、河渠密布。不僅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而且節省了國家南糧北運的大批運費。

這正是:

允祥朱軾興水利,營田種稻留功績。

無極知縣搞井灌,引種紅薯植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