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十三王爺興水利、無極知縣種紅薯(2 / 3)

在營田方麵,允祥、朱軾把海河流域分作京東、京西、京南及天津四局。其中京西水利局包括行唐、新樂;京南局包括正定、平山、井陘。

在各府州縣營造水田,相當於修建了成千上萬的小水庫,大大提高了化解洪災的能力,改善了城鄉生態環境。

經過治理,河流暢通,萬頃良田獲得灌溉之利,而且直隸水稻種植得到推廣,成為當時北方最優質的水稻產區。

林則徐在《曆代開治水田成效考》中說:“自五年分局至於七年,二年內營城水田七千餘頃,稻穀堆滿場,粳稻溢於市。”

雍正八年(1730年),皇帝和民眾都很愛戴的怡賢親王允祥積勞成疾,英年早逝。

但是,他在直隸營田和發展水利的貢獻,惠及子孫,大片稻田和河渠塘泊,成為正定府曆史上難得的一道風景。

清初一些文人題詠鄉村景致的詩,反映當時正定秀美的環境景觀。

正定的名士梁清標在《雕邱四景》中,描寫雕邱村:“曲沼波光瀲,疎村鳥語真。”梁清遠在《西郊水村》中,讚美城西的水村“到處種芙蕖”,“秋深水落溪流緩,兩兩村童學釣魚”,確實勝似江南。

雍正年間種植水稻的水利營田,相當大一部分成為正定府屬縣最富庶的農耕之區,甚至像井陘威州、行唐的合河口、正定的雕橋村、王古寺等地的大片營田一直到20世紀末,仍然是北方水稻種植的成功之地。這份曆史功績,被永遠寫在正定府水利和農耕文明的曆史上。

接下來我們要說一位縣令種紅薯的故事。

紅薯,也叫番薯、甘薯,當地也稱為山藥、地瓜、白薯。它不是中國土生物種,而是外來的。紅薯的野生種源於美洲,由印第安人種植成功。哥倫布從新大陸帶到西班牙,並獻給女王。西班牙水手又把紅薯傳到菲律賓。在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東莞市虎門北柵人陳益從西班牙殖民地呂宋島(今菲律賓)引入中國的廣東。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又從呂宋島攜帶回中國,引種成功。

如今紅薯已經是一種很普及的美食。那麼,在石家莊一帶,是誰開創了這種農作物種植的曆史呢?他就是乾隆年間無極縣令黃可潤。

與民同心,黃可潤怎樣深入民間探悉民情?

喜獲豐收,無極百姓為何讚譽他為地瓜公?

關注糧倉,直隸總督又如何贏得一代美名?

黃可潤,福建人,出身於書香門第,祖輩都以孝行為鄉鄰所稱道。黃可潤在家庭熏陶下,淳樸好學,善於思考,具有經世才學。

乾隆四年(1739年),黃可潤考中進士,隨後,他在畿輔前後為官二十多年。每到一縣一州,都是先探悉縣情民情,思考富民之策,後世稱他是“通才達識”。他非常重視地情研究,在直隸為官期間,親自主持編纂《無極縣誌》《宣化府誌》《畿輔見聞錄》等。由此,在學術領域,人們都知道黃可潤是清代前期的地方誌專家。黃可潤在無極任知縣期間,對允祥王爺發展水田的作為,進行了科學的反思和公正的評價。他認為:在直隸,適合營造水田種植稻子的有順天府、正定府、順德府等地,尤其是水澇之年,發展營田水利,可造福一方。在一些幹旱之區,則適合種小麥等旱作作物,即使大旱之年,稍有灌溉,土略潮潤,便有五六成的收成。稻田需要漫灌、費水,華北平原地區氣候幹燥,所以不宜大麵積發展水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