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靈壽傅氏留牌坊、正定名將平邊疆(1 / 3)

在靈壽縣城北關西街,有一座工藝精湛的石牌坊,是明朝崇禎十四年(1641年)為靈壽傅氏三代敕建的。仿木結構,古樸典雅,前後兩麵正中坊額陽刻“三世中樞”四個大字。下層額坊鐫刻三行楷書,書寫傅氏三代人的官階及其夫人的封號。前後上層正中各懸掛一塊“皇恩龍賜”的匾額。整座牌坊的雕刻,紋飾精美,花樣華麗,是石家莊市境內保存最完整、工藝最精湛的古代石牌坊建築。

靈壽傅氏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明清兩朝出了幾代名宦,其中最顯赫的是傅永淳、傅維鱗父子。

傅永淳(1586-1667),字惺涵,天啟年間的進士。1622年,三十六歲的傅永淳出任湖廣房縣縣令。房縣土地貧瘠,人民生活極其貧困。傅永淳經過調查,召集民眾,開渠三十六堰,灌田數萬畝,使旱地變成水田。

從此,房縣的農業有了很大發展,他也深受百姓的愛戴。

傅永淳任房縣令五年,後因父親病逝回鄉。服喪三年期滿,補山西芮城縣令。在任期間,驗明流亡人口,減免人丁稅賦,深得民心。

崇禎四年(1631年),傅永淳升任都察院河南道監察禦史,相當於派往河南的監察專員。

崇禎十一年(1638年),又升任兵部左侍郎,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其間他參與策劃鎮壓李自成農民起義軍,而且彈劾當時的陝、山、湖廣、四川五省總督陳奇瑜。

出兵剿匪,陳奇瑜因何被指責養虎為患?

剖析時政,傅永淳獻何策受封三代高官?

海島避難,什麼變故逼迫傅家逃離家園?

傅永淳彈劾陳奇瑜對農民起義軍打擊不力,養虎為患。列舉了陳奇瑜瀆職、玩寇、失機、助盜、嫁禍、黨惡、辱國、欺君、禍天下九大罪狀,上奏皇帝把陳奇瑜給殺了。

傅永淳一時間成了維護明朝江山的英雄,聲名大震。在此期間,他又為抗清、加強薊遼防務出謀劃策,提出了一些辦法,很得崇禎的賞識。

崇禎十二年(1639年)七月,傅永淳任都察院左都禦史,相當於監察部副部長,次年又任吏部尚書,管理全國的吏治。在行將滅亡的明王朝末期,他積極整治腐敗的吏治。上奏了《銓政十事疏》,提出了十大主張,尤其是強調皇帝要廣開言路,納諫;公開科舉的考選程序,堅決杜絕賣官鬻爵的弊端;同時要開辟彈劾渠道,以端正吏治,遏製腐敗。在大明江山風雨飄搖之時,崇禎皇帝看到傅永淳的這篇上疏,如獲至寶,給傅永淳加一品俸,賜封他們傅家“三代如其官”,就是說賜給他祖父傅承問、父親傅鋌都相當於傅永淳的官職。

但傅永淳知道自己已經無力挽救明王朝覆滅的命運,於是崇禎十四年(1641年)他致仕返鄉,閉門謝客,教育子孫。崇禎皇帝頒詔為傅家在靈壽縣城北關西街建造石牌坊。

三年後,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

傅永淳果斷地帶著全家逃到海島上避難,等清朝滅了李自成之後,他一家才從海上返鄉。

據說,清朝大將們進攻李自成敗軍過程中,在靈壽看到了崇禎皇帝給傅家立的石牌坊,知道傅永淳是一代名宦。於是,就請順治皇帝召他進京。順治皇帝剛剛進關,急需漢族的文官,於是頒詔讓傅永淳及其長子傅維鱗進京為官,傅永淳說:“我已老朽,難以為朝廷效力,就讓我兒子效犬馬之勞吧。”

於是,傅永淳回歸故裏,頤養天年。康熙六年(1667年)病逝,享年八十二歲。

傅永淳的長子傅維鱗(?—1667),初名維禎,字掌雷,號歉齋。從小聰穎好學,崇禎十五年(1642年)鄉試中舉。清順治三年(1646年)他跟隨父親從海島上回來,正趕上清朝恢複科考,傅維鱗就考中進士,到了國史院,一年後授編修,參與梁清標主持的《明史》編修,第二年主持江南科考。順治十年(1653年)因直言冒犯權貴,出為東昌府兵備道,駐守山東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