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崇禎魂係天桂山、闖王敗逃井陘關(3 / 3)

李自成決定,在真定府境內與吳三桂拚死一戰。五月初四,此戰在真定城以北展開,李自成身先士卒,率勁銳騎兵衝殺在前,與吳三桂軍隊進行了殊死鏖戰。

清朝人在《吳逆始末記》中記載:當時激戰中,“三桂追及,於定州清水河,斬其偽帥穀可成,闖賊奔真定。吳三桂合遼東兵擊之,賊以屢敗而忿,乃勒精兵依山為陣,大呼曰:‘今日親決死鬥,不求人助,乃為豪傑耳。’於是縱兵大戰。”

這時,狂風東來,卷沙蔽日,趕上沙塵暴。李自成的旌旗被吹斷,確實是不祥之兆。李自成急忙收兵,準備逃遁,而吳三桂一箭射出,射進他的肩骨,差點要了闖王的命。李自成伏在馬上,狼狽西逃。

李自成中箭受傷,大順軍一看主帥死活未卜,兵敗如山倒,紛紛向太行山敗逃,出固關退往陝西。對此,雍正八年(1730年)《井陘縣誌》記載:“崇禎十七年(1644年)八月,清兵追遂闖寇,寇奔逃,已過陘城,抵故關,複入城縛知縣並其家室而去。”本來敗逃到了井陘西緣的固關,還要回來到天長鎮綁了井陘的知縣及其家眷。又據《庭聞錄》記載:“初二日,過琉璃河,追及慶都(在望都縣境內),又敗之。又及於真定,自成暫駐真定的玉皇閣,方具食,聞三桂追至,不食而走,北至固關。”

奉命留守,真定知府為何獻城投降清兵?

性命難保,闖王為何率兵反擊殺回井陘?

窮鄉僻壤,井陘溶洞怎樣留下三朝疑蹤?

曾經在鎮壓李自成過程中,挖過李自成祖墳的明末米脂縣知縣邊大綬,被李自成逮住以後,一直被李自成押解。後來他逃跑了,入清後撰寫了一部《虎口餘生紀》,講述他的親身經曆。他說:五月初五日農民軍撤出真定,“見賊兵自北而南,塵土蔽天,然皆老幼參差,狼狽伶仃。十賊中夾帶婦女三四輩,全無紀律。”

是日,李自成“不進城,在關帝廟中吃中火(午飯)即行”。輕裝疾馳,經獲鹿之上安、井陘,於七日出固關,退入山西境內。清兵進攻真定城,知府丘華茂獻城投降,清兵占領了真定府的州縣。

在井陘縣的仙台山,有一處巨大的石灰岩溶洞,民間俗稱“劉秀洞”,相傳劉秀曾避難於這個洞中。在洞口北側岩壁上,鐫刻著“大明、大順、大清”三個王朝的名號。

在這窮鄉僻壤、深山幽洞裏,為什麼會留下這樣的刻石呢?

當時,戰敗逃亡的大順農民軍的逃兵、井陘縣大明王朝的臣民和後來入關征戰的清朝的官兵、吳三桂的殘兵,都先後來到這深山,都想把這段悲慘的經曆記下來,於是,就有了三股勢力留下的刻石。

1644年五月十二,吳三桂與清王朝的親王阿濟格率軍返回北京。順治皇帝於九月自盛京(今沈陽)遷都北京,十月初一即皇帝位。當年,定軍政經製,清政府在直隸設宣府、真定、薊州、通州、天津、山海關六鎮總兵官。

真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清代著名輿地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稱:真定南臨滹水,背倚恒山。右抵太行,左接瀛海,表山帶河,壤接八郡。

“當燕趙之郊,雄於河朔”。不但掌控山西、陝西、河南等地,還是京城屏翰。京西四大名關——固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真定據其二。要掌控這一樞紐地帶,駐軍當為首要之事。因此,清初真定鎮的總兵是正二品,除鎮守真定府各軍事要地外,還轄製大名協營的軍事,一直管到邯鄲。

這正是:

明朝腐敗遭國殤,大順得勢便猖狂。

邊將一怒為紅顏,女真入關稱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