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縣西部的天桂山風景區,是北方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區,奇峰怪石、幽穀溶洞、密林瀑布,構成獨特的景觀。天桂山最著名的建築群是青龍觀。這座道院據說是為明朝崇禎皇帝修建的歸隱行宮,由他的心腹太監林重萆修建。
明朝後期,皇族及貪官大量掠奪農民土地,民不聊生。隨著農民起義和東北女真的興起,明朝在田賦之外加派剿餉、遼餉、練餉,農民苦不堪言。
1627年,陝西澄城縣王二率領抗糧農民衝進縣衙,殺了知縣,揭開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接著是李自成、張獻忠農民大起義,他們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掀起明末農民起義的風暴,席卷大半個中國。
就在李自成的起義軍勢頭凶猛之時,崇禎皇帝深感無力回天。於是,派心腹太監林重萆攜旨出京,選擇隱秘之地,修建歸隱行宮。
據後世文人傳說,當時林重萆經過多處尋訪,見平山縣天桂山“地僻而幽,山高而秀,時有靈氣繚繞,鸞翔鳳舞之狀”,認為正是“神人托足之地”。這些文辭,都是後世文人編出來的。最重要的是,這裏地理條件合適。
一方麵距北京不太遠,又不是太招搖的名山五嶽;另一方麵,腹地廣闊,便於棲身,能養活他們的皇家成員,易守難攻。對於準備逃亡的崇禎皇帝來說,風景好不好並不重要,但風水不能晦氣。林重萆權衡再三,認為天桂山合適。於是說明形勢,畫下圖樣,上呈皇帝。崇禎一看,行,就命林大太監為“總監工”,調撥大批銀兩,秘密招募工匠,大興土木,修建行宮。
但是,林重萆和崇禎皇帝都沒有想到,行宮還沒建成,李自成就率領農民軍攻占了大同、宣化,1644年就攻進了北京城。
崇禎皇帝在煤山(今北京景山)上吊自殺,宣告了明朝的滅亡。皇帝死了,這行宮就沒有意義了。林重萆為主子大哭一場後,想想自己的歸宿,於是這個太監就出家當了道士,自己起了個道號清德,把行宮改為青龍觀,建成一座看似道觀實際上是供奉崇禎皇帝的祠堂。
青龍觀的主體建築是真武殿,兩側是朝房、禦花園。真武殿供奉的是北方大神真武大帝(相傳真武是崇禎的星相),是請槁城南孟鎮的善人用紅銅鑄成的,真武大帝的造型是按崇禎的相貌鑄成。真武殿下方,供奉著崇禎的遺像。
真武大帝在道教諸神中,並不是地位最高的大神,而天桂山青龍觀將真武供在正殿內,用意就是紀念崇禎皇帝。
在青龍觀,還供奉著兩個明朝的人物。
真武殿西側供奉的是李祥成。李祥成是明末大將,相傳崇禎曾算卦,江山將落到姓李的人手中,因此對李祥成倍加戒備。他讓李祥成率軍守衛北京城,卻不撥糧餉,守城兵饑餓難耐,戰鬥力喪失。起義軍攻入城內,擒獲了李祥成。李自成勸他投降,李祥成至死不屈,自縊而死,年僅二十七歲。可見,這個年輕將領對崇禎的赤膽忠誠,也難怪林重萆要為他塑像修廟。
真武殿東側殿裏供奉的是王承恩。王承恩是崇禎的太監,邢台縣白岸鄉白岸口村人,官至司禮秉筆太監,深得崇禎信任。北京被圍的時候,他提督北京兵馬。在京城將陷之時,他讓皇帝換上太監衣服,舍命護駕出逃。無奈大勢已去,不得回轉。崇禎吊死煤山,王承恩也在崇禎旁的樹上自縊而亡。
這也正是林重萆建造王承恩廟的原因。
在平山縣去沕沕水風景區的路邊,險溢河的右岸,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後有一座墓葬,相傳就是林重萆的墓。可見在天桂山,留下了明朝滅亡的一些遺跡。
就在李自成推翻明朝的十八年征戰中,崛起於東北的後金,已經成為一股強大的勢力。
1627年,皇太極稱帝,改後金為大清,加緊了對內地的侵擾。就在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滅亡的1644年,皇太極死了,他六歲的第九子福臨即位,改元順治,由他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及鄭親王濟爾哈朗為左右輔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