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明代曆史上,有一位閣老致仕返鄉時,全部家當隻裝了一輛牛車,在當時清名遠播,這就是明代槁城人石珤,當地人尊稱“石閣老”。\r
在槁城市西南,有一個徐村,徐村西南有一處石氏家族墓群,占地一百五十畝,分東、西兩個墓區。西區就是明朝閣老石珤兄弟及其後裔的墓區,當地人稱“閣老墳”。\r
石珤(1464-1528),字邦彥,因為他喜愛獲鹿封龍山熊耳峰的風景,所以別號“熊峰”,人稱“熊峰先生”。石珤出身於名門官宦人家,父親官至山東按察使,相當於省級幹部。石珤少年時,受父親影響,敬仰曆代清廉官吏。他博覽群書,睿智聰慧,與他的胞兄石玠,以文章學識知名鄉裏。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兄弟二人一起中進士。石珤二十二歲入翰林院,二十五歲授檢討官,參與編修《大明會典》。\r
1501年,三十七歲的石珤被詔還京師,充任為皇帝整理書籍的經筵展書官。1505年,明孝宗病逝,明武宗即位,四十一歲的石珤遷任國史館修撰,參與編修《孝宗實錄》。\r
第二年,明武宗以石珤為講經官。他在宮廷講述傳統經典,貫通古今,闡述古往今來的治國之道,借機闡述他的治國方略。\r
皇帝出遊,石珤如何觸怒龍顏前來阻攔?\r
主持考試,閣老為何讓某舉子名落孫山?\r
皇親圈地,石珤怎樣為真定人討回良田?\r
明武宗是個貪玩的皇帝。先是提出到宣化府巡遊,石珤告訴他,近年瓦剌軍襲擾邊境,皇帝出巡不安全。接著皇帝又要出巡南京。石珤認為,近年百姓徭役苛重,皇帝出巡,必然給軍民增加沉重負擔,因此,就說江水泛溢,不便通行,極力諫阻,使得明武宗有所悔悟。\r
武宗任命石珤兼翰林學士,掌翰林院。\r
正德十五年(1520年),皇上讓石珤主持吏部會試和武舉選拔,他秉公清廉,選士公正,廣受朝野讚許,次年升任禮部尚書,仍兼翰林院學士,成為明武宗的要臣。\r
1521年,明武宗死了。他生前無子,就立了明孝宗弟弟的兒子、明武宗堂弟朱厚璁即位,這就是嘉靖皇帝。\r
嘉靖元年(1522年),五十八歲的石珤奉旨到山東祭祀孔廟及東嶽泰山,禮畢回到槁城老家。他上書說:“我年邁體弱,請求辭官致仕。”但許多朝臣都說,皇帝初即位,需要石珤這樣德高望重的賢臣輔佐,都請求朝廷重用石珤。嘉靖皇帝心想也對,就召他回京,讓他做全國科考會試的主考官。第二年,任命五十九歲的石珤為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參機務。\r
當時,有皇親貴戚依仗權勢強奪真定一帶民田萬餘頃,設置官莊,引起百姓憤恨,但迫於權勢,百姓敢怒不敢言。石珤得知此事,立即上奏給皇帝說:\r
“這些田莊都是老百姓世世代代的產業,皇家親貴強行霸占,會激起民變,希望皇帝以安民治國大業為重,還田於民。”皇帝隻好下詔廢除官莊,把強搶的民田還給百姓。這件事在當地贏得了巨大反響。\r
他多次主持會試,堅持以平直、簡要、剛正的文風取士,反對那些阿諛奉承、歌功頌德的拍馬屁文章,在他的倡導下,明朝中期士大夫的文風為之一改。\r
當時,有一個舉子文采很好,但都是大段歌功頌德的話,缺少於國於民有用的見地。初選的時候,有些考官極力舉薦,結果石珤堅持不取,讓這種有才無德的人名落孫山。\r
石珤為官,平時沉默寡言,但遇到大事,都能切中要害。\r
嘉靖皇帝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後,想給他生父建一座祭堂。由此引起了大禮之爭,什麼是大禮之爭呢?就是嘉靖皇帝要把他親生父母追尊為“皇帝”,還要在供奉先皇的奉先殿旁建造一室,並頒詔給生父生母,加稱穆獻皇帝和聖皇太後的尊號,這顯然不符合明朝的禮製。對此,朝中持不同意見的兩派發生激烈爭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