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清貧閣老石邦彥、東林諍臣趙南星(2 / 3)

敕建宮殿,嘉靖皇帝為何征求石珤意見?\r

一心為國,石閣老如何被人陷害遭罷官?\r

兩袖清風,一輛牛車怎樣承載畢生清廉?\r

由於一批朝臣反對,惹怒了皇帝,不少官員被削奪俸祿,有的被貶出京。而這時,皇上想利用德高望重的石珤,幫他說服官員。正好石珤完成了《武宗實錄》,嘉靖皇帝就借機為石珤賜宴慶功,特加太子少保、英武殿大學士,極力稱讚石珤詩文不凡,還賜詩褒揚石珤。\r

第二天,嘉靖皇帝告訴石珤,“我給生父建的廟祠落成了,想讓生母親自謁拜。請石愛卿擬詔。”\r

六十一歲的石珤終於表態了:“臣誠不敢阿諛以誤君上,按大明祖宗之法,後妃入宮,不許‘無故出宮’,再者,這又不是祭祀祖宗的時辰,即使皇上也不能隨便去太廟,何況王妃呢?”也就是說,你母親是王妃,她不是太後,你是皇帝,都應該知道這一百五十年的祖製啊!這句話,噎得皇上臉都紫了,可是石珤根本就不看皇上的臉色,接著還說:“老臣怎麼不知君命難違,但是唯恐有負聖德,所以不敢順旨屈從,我不能看著皇上因為這件事,導致皇權覆載。”\r

他的一番說教,讓皇帝非常生氣,但卻無話可說。\r

這時,有些奸佞借機陷害石珤。他們彈劾石珤與輔政大臣費宏“為奸黨”,請求嘉靖皇帝除去二人。正好皇上也想借機罷黜這兩個諍臣,於是,嘉靖下詔,石珤、費宏去職還鄉。還抱怨石珤“歸怨朝廷,失大臣之誼”,因此“一切恩典皆不予”。所以,石珤回歸槁城故裏,所有行裝隻有一輛牛車。\r

京師的市民都感歎:“自古以來,宰相大臣,沒有像石珤這樣清廉的人啊!”\r

石珤一生,不僅以剛正不阿聞名朝野,而且忠孝仁厚。他常講“為臣必忠”,他認為,仗義執言,為民請命,心胸坦蕩,就是忠君;為官正直,秉公遵法就是忠。正是這種忠孝觀,使他不畏權貴,甚至不畏帝王,以敢於直諫而馳名。對於家人,他很重孝義。他哥哥石玠病故後,他撫養侄兒如子;他姐姐亡故後,子女孤弱不能自立,他撫育成年;對待三位胞弟也是“友愛倍至”。因此,他罷官於家,他的侄兒們對他敬孝如父。\r

石珤回歸故裏後,閉門不出,六十四歲的那年冬,病逝在槁城徐村的家裏,諡文隱,隆慶初改諡文介,史稱“石文介公”。\r

在高邑有一條南星路,路邊有一座趙南星祠堂,祠堂裏供奉著明朝的這位重臣,還收藏著大量趙南星製作的木刻板、聖旨等文物。\r

趙南星(1550-1627),字夢白,真定高邑人。二十四歲中進士,初作汝寧推官,後遷戶部主事、吏部考功,因一度有病回家。再次出仕,任文選員外郎。明朝中後期,官場腐敗,紀綱不正,趙南星上疏陳述“天下四害”。\r

一害是“幹進之害”,即奸佞宦官徇私幹預官吏的任免;二害是“傾危之害”,即奸佞小人進讒言,誣陷正直的大臣,壞人猖狂;三是“州縣之害”,即州縣的地方官不問德行和才華,造成官吏腐敗,民生艱難;四是“鄉官之害”,即鄉官魚肉百姓,目無王法。這四害都是當時明朝吏治的弊端。\r

趙南星在神宗、光宗、熹宗三朝為官,仕途坎坷,大起大落。\r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四十四歲的趙南星奉旨考核京官,彈劾了十幾名貪官,整肅吏治。但讓他想不到的卻是,這些貪官庸才們居然聯名彈劾趙南星,使他和朝中剛正清明的好官大部分被罷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