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真定移民出名士、梁氏家族有名人(1 / 3)

在曆史文化名城正定的南關燕趙文化街東側,有一座梁氏祖祠,裏麵供奉著真定梁氏的祖宗和名人。在正定新區的中聖板村東,有真定梁氏的祖墳。

按照真定《梁氏族譜》記載:真定梁氏“先世山西蔚州(今河北蔚縣)人”,“洪武初由蔚州徙真定”。洪武初年朝廷為保護蔚州、宣化府一帶邊民免受北元殘兵襲擊,讓他們內遷。梁氏家族就遷居真定,先是落籍真定北柴村(今北聖板村)。第五世的時候,其中一支,就是梁夢龍的祖父梁澤,遷到諸福屯。到第七世,出了一位大名人——梁夢龍。

梁夢龍(1527-1602),真定人,二十六歲中進士,經曆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官至兵部尚書、吏部尚書,人稱“梁閣老”。

梁夢龍是明代政壇的一個傳奇人物,史學家稱讚他“素具精練之才”,為官二十七年,“為國家長慮在百年以前”,是個很有遠見的政治家。

治理水患,梁夢龍又因何舉措深受賞識?

不費兵卒,農民起義如何得以妥善處理?

世代名宦,正定牌坊怎樣記錄梁氏家史?

有一年,朝廷調他從山東到河南為官,山東官民千人痛哭著要挽留梁夢龍,感情真摯,感人至深。這是為什麼?

1563年,黃河決口,梁夢龍奉命總領河務。他身先士卒,晝夜守衛,夜晚和士卒一起睡在河堤上。當時正值大暑,瘟疫流行,梁夢龍拿出俸祿為百姓買藥,還給服役的罪徒服藥,使數萬人健康地活下來,受到百姓稱頌。

嘉靖時,遼東饑荒,很多饑民逃到山東萊州,占了土地,與當地人產生了矛盾。

明政府為此更換了數任巡撫,也沒能平息械鬥。梁夢龍任職後,親自考察,了解實情,提出化解矛盾的三策八事,通過動員遼東移民開墾島嶼等措施,緩和了兩地人民的矛盾,社會秩序得以穩定。因此,他深得人民的愛戴。

因此,當朝廷要調他到河南時,山東百姓和官吏一再挽留,給皇帝上萬民折說:

“唯我梁公,裨我以生,係我父母,為我民生。一旦移任,若我民何?”這種官民情感確實令人感動。

梁夢龍巡撫河南時,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有些官員以捕獲農民起義者為功勞,而梁夢龍則力主安撫。他深入到起義軍將卒當中,了解意願,勸誡歸耕。在他的治理之下,不僅農民起義銷聲匿跡,而且達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程度。

明神宗即位後,梁夢龍以兵部左侍郎進右都禦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他英勇抗擊蒙古土蠻部族和女真的南犯,因功升為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長。梁夢龍主持兵部,多次視察薊遼邊防,主持修築天津黃花鎮、古北口的邊牆,加強京城周邊的軍事防務。因功,加太子少保,召入掌部務。

他針對明朝衛所軍屯兵製存在的將領世襲,不懂戰術、不能禦敵的積弊,提出募兵強邊的主張,由此有了戚繼光募兵總督薊遼的曆史,對明朝後期鞏固邊防發揮了積極作用。

後來,宰相張居正病逝,梁夢龍因深得張居正的賞識而受到排擠,罷官歸隱故居。

他在真定城西的雕橋村修建別墅,優遊林泉十九年,萬曆三十年(1602年)病故,終年七十六歲。崇禎末,追諡貞敏。

梁夢龍不僅在真定雕橋留下了他的臨水別墅,就是在北京城裏,也留下了重要遺產。

在北京騾馬市大街北麵,有一條梁家園胡同。因為梁夢龍在那裏建造了一座私人園林,引涼水河入園,水上可以泛舟,園中亭榭花木盛極一時,“其中芍藥最盛,人多攜酒賞之”。到了清乾隆時,梁家園漸廢,留下了梁家園胡同、梁家園東胡同、西胡同、北胡同四條以梁家園冠名的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