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朱棣遷都建北京、移民畿輔興農耕(1 / 3)

一提到明代的移民,河北各縣很多父老鄉親,都會想到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在洪洞縣城北二裏的賈村,有一座廣濟寺,寺裏有棵大槐樹,每年清明節前後和春節期間,都有來自各地祭祖訪古的許多遊人。這就是華北移民後裔傳說中的“故鄉”——洪洞縣大槐樹。

民間還傳說,從洪洞縣遷來的移民,小腳趾的指甲上都有一個小的附甲。傳說當時的移民,都不願離開山西老家,官兵強迫登記,每登記一個,就讓脫掉鞋,用刀子在小腳趾上劃一刀作為記號。所以至今,明代移民後裔的小腳趾都是複形,就是砍了一刀的緣故。這種傳說,顯然不符合常識。小腳趾上多一塊小指甲,是一種遺傳特征,不可能是外傷導致的印記。

大量明代官方檔案、文物、家譜等文獻證明,明代向河北大移民,確有其事,而且不止一次,僅是明成祖時官方組織的向河北的移民,就有十多次。移民的主要原因是元末明初河北人口銳減。

元末明初,河北一代為何赤地千裏?

鳳陽真定,大批人口緣何往來遷移?

南征北調,哪些地區移民充實京畿?

據統計,元至元年間,河北僅有574900多戶,1355900多人,平均每戶2.36人,比全國戶平均數4.46人少了2.1人。戶數是金代河北戶數的27.5%,人數是金代的9.66%,下降幅度是漢唐以後最大的。

另外,元朝後期,蒙古貴族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引起連年的農民起義。元朝派兵鎮壓,殘暴殺戮。

元末明初,水旱蝗災、地震等災害頻發。如元末至順二年(1331年),真定等地大地震一個多月不斷,死傷逃亡人口很多。

除天災外,還有人禍。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河北部分人口逃避戰亂,另一部分青壯年被征調當兵,參與南下的征戰,尤其是真定一帶戰爭慘烈,人口銳減。許多地方誌中記述“靖難之變”後出現了“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裏無人煙”的慘景。

《明永樂實錄》記載永樂元年(1403年),北京行部上奏,“順天八府所屬,見在人口十八萬九千三百有奇,未複業八萬五千有奇”。這比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這一地區三十三萬四千多人又減少了40%。

河北是朱棣的根據地,也是他建立北京後的畿輔要地。因此,為了培植根本,恢複畿輔經濟,永樂年間,陸續從南直隸(江蘇)、山西、山東、湖廣等地多次向河北遷民。從陝西、江蘇、湖廣等地調撥軍隊,到河北屯種。由此,引發了明代河北大移民。

1404年,明成祖效仿秦始皇當年遷六國富商的舉措,從南直隸“遷大姓實畿輔”。遷都北京後,從南京周邊的南直隸、蘇州等十八郡和浙江等九省簡選三千殷實大戶遷到北京及其周邊城市。一方麵削弱南京周圍富商勢力,另一方麵促進北京周圍河北的經濟發展和商業繁榮。

遠程遷徙,河北移民是否全部來自山西?

遙望故土,大槐樹為何被移民看做祖籍?

休養生息,移民又怎樣在真定墾荒種地?

廣義地說,明代河北移民有三種類型:一是軍事移民,二是明朝官方遷民(包括永樂皇帝下詔從經濟富庶地區遷來的部分富商),三是流落到河北的自由流民及商民。

除此之外,永樂年間,官方組織向河北移民十五批次。有兩批來自南直隸、蘇州、浙江各地,三批主要來自山東,兩批來自湖廣,五批來自山西,另有三批移民中包括一部分山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