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朱棣遷都建北京、移民畿輔興農耕(3 / 3)

經濟複蘇,明代移民如何促進經濟發展?

南北交流,棉花種植是否真的引自海南?

於家石頭村,位於井陘縣太行山深處,全村四百多戶,一千六百多口人,95%以上都姓於,基本上都是一個家族。全村的房屋建築,大都是用石頭建造的,共有石頭房屋四千多間,石頭街道三千七百米,整個村落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石頭建築的風格。

這座石頭村,始創於明朝成化年間。相傳,明代保衛北京的民族英雄於謙含冤被明英宗處死後,他的子孫隱姓埋名流散各地。他的長孫於有道,輾轉躲藏到太行山中,開鑿村邊的石頭壘築房舍,世代繁衍,成就了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石頭村。

這座具有五百多年曆史的古村落,正是明代移民的活化石,也是一處曆史文化名村。

大批移民來到河北,來到真定府,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促進了人口增加和經濟恢複移民和軍屯士卒的到來和繁衍,促進了當地人口的恢複。通過移民的墾種,促進了經濟發展,解決了百姓的溫飽和軍隊的給養。

《明史·食貨誌》記載,永樂時期“河北常操軍十九萬,以屯軍四萬供之”,“屯田米常溢三分之一”,出現了“上下交足,軍民胥裕”的繁盛局麵。

二、促進了棉花種植和棉紡織業繁榮隨著移民的到來和衛所軍屯的墾種,棉花種植和棉紡織業在河北迅速推廣。

明代以前,國人的衣物主要靠絲麻紡織品,而棉花種植和棉紡織技術,從明代開始才在河北傳播。

棉花,元代稱為木棉,原產於中國海南,由元代一位鬆江婦女黃道婆從海南引種到上海一帶。

元朝後期,棉花種植傳到安徽。隨著明朝軍隊北征,從朱元璋的故鄉傳到河北。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河北南部的彰德、廣平等府,軍屯上繳的田租中,出現了棉花。隨著南直隸富商和移民遷到河北,民間開始普及棉花種植,使用棉花紡織品製作衣物。由於棉花產量不斷提高,棉花紡織品花樣繁多,耐穿耐用,所以逐步替代了絲麻紡織品,占據主導地位。以至於六百多年後,許多人竟然不知道在棉花傳到河北之前,人們主要的衣物布料,隻有絲紡織品和麻紡織品。

三、促進文化繁榮各地的移民和衛所軍屯的將士遷居河北,促進了文化藝術的交流和語言的發展。

尤其是江浙一帶北遷的大戶、富商巨賈和一些文人雅士以及他們的家眷,把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帶到河北,改善了民俗,湧現出一些學人才女,甚至出現了一些名門望族。《嘉靖隆慶誌》記載,因為“謫遷四方豪傑來居,敷教宣化,屢得人才”,“士以學問相當,以禮儀相尚”,民風得到了改善,崇尚學問和禮儀蔚然成風。

如真定東門裏王氏家族,原籍山西太原,明代遷居真定,明中葉以後列入仕宦之家。因此後來王氏家族的輩分按照“祖肇太原榮發正定世蔭觀海文武昌盛”排輩,昭彰王家曆史。

再如真定縣滹沱河南的口音,帶有明顯的河南語音,這與移民中河南人較多有關。

四、促進了人文精神的再造由於各地移民眾多,促進了多元文化的再次融合,因此造就了石家莊這一帶民風開放、包容、和諧、仁厚的人文精神。

這正是:

朱棣遷都建北京,永樂移民勸屯耕。

江南大戶充畿輔,八方遷民彙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