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移民主要安置在河北地區。其中有六批明確記載遷入冀州、棗強、盧龍、山海關、真定府、晉州、槁城、廣平、清河、南宮等地。永樂十四年(1416年),遷山西民於真定、晉州、槁城等地屯田。永樂十五年(1417年),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地之民,遷河北中部各縣。
位於建設北大街的柳辛莊村,是由康家莊、康家屯和柳辛莊三個村合並而成的。康家莊就是明代移民的自然村,這個村的白氏家族,與西古城白氏家族原本是一家。在一街之隔的西古城白氏祠堂內豎立著清同治六年(1867年)白氏族人為始祖白義刻立的碑記,鐫刻著“大明洪武年間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徙來白氏始祖”字樣,說明白氏祖先是洪洞縣移民。
文獻記載,永樂六年(1408年)六月,山東安丘縣人刑義等,“以本邑人稠地隘,無以自給,願於冀州、棗強占籍為民”。經批準,戶部“徙青州諸郡民之無業者居冀州,凡八百餘戶”。
這些遷民來到河北,除少數到舊村莊與當地土著居民雜居外,多數是開墾無人耕種的閑置土地,另立新村。
根據20世紀80年代地名普查資料統計,在石家莊市郊區的一百一十個村落中,明初遷民建村的有東焦、西焦、馬家店、孔寨、東王村、桃園等十幾處,占自然村總數的15%。桃園村《呂傑夏墓碑》鐫刻“世傳家譜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往東古城村邵同社民籍第二甲,又遷至桃園村居住”,證明該村的呂氏家族的祖先,也是從洪洞縣遷來的。
橋西區的大談村,明代原名譚營,後改譚村,明嘉靖《獲鹿縣誌》裏就有“譚村”的記載。該村明萬曆七年(1579年)陳氏七世墓碑上刻有“明永樂三年(1405年)由山西孝幹縣遷至真定府獲鹿縣鎮頭社西譚村”字樣,可見陳氏也是明代移民。
石家莊市廣安大街西側的談村,包括正定縣小談村和獲鹿縣範談村。該村的張氏,是這一帶的名門。民國時期的張良弼,曾任河北省督學,他女兒張安娥,是國歌詞作者田漢的夫人。《張氏祠堂碑記》記載,張氏於永樂二年(1404年)從山西遷於此地,也是山西移民。
那麼,為什麼有那麼多河北的居民,都承認自己的祖先是從山西洪洞縣前來的呢?
元末明初,河北、河南等地災疫兵亂之時,山西相對風調雨順,社會相對安定,鄰省的難民不斷流入,使山西中南部人口稠密。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一百八十九萬一千多人,河北有一百八十九萬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達四百零三萬零四百五十口,比河北、河南兩省人口的總和還多。所以,明朝從山西向河北移民的數量確實較多。
因此,朝廷在洪洞縣廣濟寺“設局駐員”,成立遷民管理機構。凡遷移到外省的山西人,集中到這裏登記,“發給憑照、川資”,編隊遷送。移民在告別故鄉之時,便把洪洞縣廣濟寺的大槐樹記在心裏,世代相傳,形成了後來流傳的民謠。
隨著明朝政府組織向河北移民,尤其是創建北京城之後,河北成為畿輔之地。不少商人,抱著發財夢的勞動者,還有無業流民,自發地來到河北,成為河北移民的一部分。一些金元時期南逃的北方人,也紛紛回來,更有不少南方人,居家遷到河北。
在我們這一帶,明代流民自發創建的村落,最典型的是井陘於家石頭村。
百年滄桑,於家怎樣在石頭村世代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