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的德州,安葬著菲律賓古代蘇錄國的國王。這個人就是為了朝拜明成祖而來到中國,結果,他的國內發生了政變,他回不去了,就滯留北京,最後病逝在中國,被明成祖朱棣敕令安葬在德州附近,他的後裔如今都成了德州人。
遭受彈劾,耿炳文能否保全性命?
被削官爵,李景隆如何絕食獄中?
驚弓之鳥,平安又怎樣了結餘生?
雖然明成祖朱棣是一代傑出的帝王,但在奪取皇位之後,也是很殘忍的帝王。首先,他奪權成功後,誅殺了建文帝的十多位要臣,而且都是誅滅九族。一位大臣連帶殺人六七百口,可謂是殺人如麻。
朱棣占領南京後,耿炳文和李景隆都得以保留了官爵。尤其是李景隆因為開城投降有功,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朝廷有大事,還以他為首主議,因此,燕王當年的功臣都憤憤不平。
永樂元年(1403年),禦史陳瑛彈劾耿炳文“衣服器皿有龍鳳飾,僭妄不道”,說他有僭偽野心,其實就是為了替朱棣除掉這個心腹之患,於是逼得六十九歲的耿炳文上吊自殺。
永樂二年(1404年),陳瑛彈又告發李景隆“在家坐著讓朝廷的閣員們給他跪拜,就像君臣禮,這是大逆不道。而他的兒子多立莊田,蓄童仆成千,有兵變野心”。朱棣於是借機沒收他的家產,把李景隆關進大獄,削奪官爵。李景隆絕食十日不死,後來朱棣赦免了他,他又苟活到了永樂末年。
在槁城大戰中,因為馬失前蹄而戰場被俘的真定衛都指揮使平安,被放回去繼續做真定衛的都指揮使。後來,明成祖回北京巡視都城建設過程中,經過真定,傳令召見平安。結果這位真定衛的將領,知道朱棣在南京殺戮大批建文帝的文臣武將,預料自己必死,就服毒自殺了。這回明成祖卻表現得非常大度,他不記前仇,感歎他的忠義,追封他為都司,還敕令在真定東城上建造了一座平都司祠,用以紀念這位維吾爾族的忠義之士。
在清朝光緒年間編修的《正定縣誌》中,記載了平安等河北一些軍隊將領在靖難之役中的戰績。
在正定縣南關,回族白氏家族是明代真定衛的校尉軍官世家。原籍元上都,始祖白玉,原名哈密,他父親六十歲跟隨徐達征戰,被授予燕山護衛的百戶,靖難之役中屢立戰功,哈密因父親的功績在正統年間賜姓名白玉,授以廣西副總兵。他兒子白璽,承襲父親的官位做了都指揮使。白璽的兒子白璋,嘉靖時期到真定衛做都指揮使。從此世代作為真定衛的都指揮使,落籍真定。
還有施相,合肥人,跟隨燕王起兵的靖難之兵,在河間、鄚州、紫荊關、槁城之戰中,都有戰功。從小旗升到百戶,南下時陣亡。他弟弟施興被朱棣授以副千戶,宣德年間為真定衛鎮撫。之後,他家八代,承襲校尉,直到明朝滅亡。
由於明朝長期實行衛所軍屯兵製,軍官將校世代承襲,日益墮落。因此,明朝中葉以後,軍隊幾乎沒有戰鬥力,有些軍官,一說出征打仗,就嚇得尿褲子。士兵不會使用火器,這是導致明英宗土木之役慘敗的重要原因,也是許多將士送死的主要原因,更是明朝後期不得不啟用戚繼光花錢募兵抗倭的根本原因。
這正是:
建文削藩肇事端,燕王起兵稱靖難。
叔侄反目皇權易,遷都北京建宮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