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衛所軍屯遍城鄉、營屯兵寨成村莊(3 / 3)

真定衛、神武右衛各所和軍屯都有一些謫發軍戶,他們世代受到壓迫與剝削,承擔著沉重的軍役,後來都落籍真定府。但因謫發是很不光彩的曆史,所以在家譜、碑碣中很少記載。

第四種,調撥,就是從外地奉旨調撥的軍丁、將士。譬如,神武右衛的將士軍卒都是從西安調撥來的,武功右衛都是從南京調撥來的。

那麼,軍屯耕作和軍卒怎樣管理呢?

征納稅賦,真定衛卻為何要多交官糧?

世代沿襲,哪些衛所後來並入柳辛莊?

曆代演變,何處城中村原為明朝營房?

明朝規定,“官田的畝稅五升三合五,民田減二升”,“軍屯田稅一鬥”。可見,軍屯繳納的稅糧相當於民田的三倍。而真定府,由於水土肥美,軍屯則每畝征糧一鬥二升,相當於民田稅賦的四倍、官田的兩倍多。這說明軍屯軍戶承擔著最沉重的封建徭役。通過他們的屯種,滿足衛所糧餉,還要向國家供糧。在萬曆初年,真定縣戶口1856戶,24179人,其中軍戶369戶,雜役匠戶59戶,校尉戶3戶,軍戶總數占全縣總戶數的20%。

獲鹿有真定衛人丁2023丁,神武衛人丁166丁,總數占全縣總人口的9%。

由真定衛和神武右衛屯種的耕地550多頃,占全縣耕地總數(4673頃)的近12%。

這些衛所軍屯的墾殖活動,對維持明朝軍費開支、減輕封建國家的經濟負擔,發揮了巨大作用。

明代真定的衛所、軍屯創建的許多關城、寨堡、營所、倉儲、牧馬坊等設施,後來都發展成為村鎮,對石家莊一帶村落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時,戍屯將士、軍丁攜家眷世代駐於衛所軍屯,絕大多數最後都落籍當地為民,成為明代一支特殊的移民隊伍。

據地名普查的文物、碑碣、譜牒資料證明,石家莊原來的郊區一百一十三個自然村中,至少有十一個是真定衛下屬營、百戶所或軍屯。其中楊家營、後營、康家營三個營所,後來分別並入振頭、柏林莊和柳辛莊三個村。正定縣的二百一十二個村落中,至少有十三個是真定衛、神武右衛下屬營所或軍屯;欒城二百零五個村落中,柳林屯、北屯、南屯、東馬坊營、西馬坊營等十一個村,原來是明代神武右衛的軍屯和牧馬坊營地。位於石家莊市新華路兩側、北大街以西的石家莊村,也是一處明代的軍屯,這個村的於氏家族就是從貴州從征、留戍真定衛軍屯的。

同治《欒城縣誌》記載:“明初置真定三衛,張辛莊、吳辛莊隸神武衛;西營、東營、竇嫗、趙莊、趙台隸真定衛。”此外,井陘縣西緣的舊關、新關、娘子關城,明朝都是真定衛的守禦千戶所駐地,都屬於真定衛管轄,後來才劃歸山西平定縣。這些關城中的居民幾乎都是明代真定衛守禦所將士的後裔。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下了一道指令,所有明朝衛所軍屯的軍籍改為民籍,廢除明朝的軍籍製度。這些衛所軍屯將士、軍卒及其家屬,從此歸入各州縣,成為與當地百姓平等的民戶,結束了他們家族三個半世紀的軍籍。於是,在相關縣誌中,開始出現這些村子的名字,戶口中也開始有了他們這些家族的人口。

這正是:

衛所軍屯遍滹沱,星羅棋布成村落。

世代繁衍數百年,落籍真定子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