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當上皇帝後,遷都北京,河北成為畿輔之地。他為了培植北京周邊的經濟實力,頻繁向河北調兵。到明宣宗時,北方少數民族南擾,邊事緊張。
明宣宗又大規模向北部邊境調兵,並向河北中部調兵屯田以補軍需。宣德五年(1430年),把原來駐守西安的神武右衛調到真定。這個衛指揮使司,設在真定衛指揮使司的西側。有軍役六千多名,設置軍屯三百餘處,坐落在冀州、深州、晉州、趙縣、南宮、清苑、保定、獲鹿等州縣,每處軍屯有軍卒二三十名,每屯耕種土地數十餘頃。
隆慶《趙州誌》記載:永樂、宣德等年,撥神武右衛左千戶等所,軍餘屯種。楊扈、柏舍屯等村就是這些人創建的。鹿泉、晉州、槁城、正定等地都有一些隸屬神武右衛的軍屯,那些屯丁和小旗,都是宣德時從西安調撥而來的。
井陘威州東街村張氏家族的祖宗碑——《張氏家祠始祖碑》上記載:“直隸真定府武功右衛軍餘張木卜居井陘縣古威州”。碑中的武功右衛,與武功左衛、武功中衛都是朱元璋的京衛親軍二十六衛之一,明成祖時,從南京遷到北京周邊。這三衛都是匠做軍卒,就是負責冶鑄兵器、燒木炭供宮廷取暖之類的軍匠戶。張木所在威州的武功右衛軍餘,就是威州的匠做軍戶。
隨軍北征,南翟營譚氏先祖如何落籍石家莊?
留守降將,南高營陳姓始祖究竟來自於何方?
治理有方,朱元璋設何機構來掌管軍屯兵將?
明朝真定衛、神武右衛、武功右衛,約兩萬多將卒駐在真定府、保定府一帶。衛所軍屯的兵源,主要有四種渠道。
第一種,從征,就是跟隨各路將領打仗,勝利之後,廢除野戰軍,留戍駐地。
真定府是明初徐達、常遇春北征的必經之地。早期衛所軍兵大都從征留戍真定一帶。
長安區南翟營村,譚姓家族是一個不小的家族。村裏的《譚氏祖墓碑》上記載:譚氏“始祖譚政明初從洪武帝北征,留真定衛南翟營軍屯,世代相襲,落籍此地”。石家莊這一帶這樣的軍戶很多。
第二種,歸附,就是那些被打敗的起義軍或者元朝投降的將卒。明初,徐達北征,沿途元朝軍隊望風而降。許多降兵,就被收編,後來留居衛所或軍屯。如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徐達兵出真定,西征太原,在井陘礦區鳳山寨,井陘關守將李景春率軍投降,他的將士歸附明軍,留戍真定,後歸入衛所軍屯,世代繁衍,成了石家莊人。
第三種,謫發,就是被發配的罪犯及其家屬。明初,各路軍隊四麵出擊,朱元璋為補充兵源,從內地大量謫發罪犯充軍到河北、遼東各衛所、軍屯,或屯墾耕種,或冶鐵造炮、伐木燒炭。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命兵部專設一個驗對軍籍的機構,負責建立檔案,藏於內府。還規定“其軍皆世籍”,如果“戶有軍籍,必仕至兵部尚書始得除”。
明朝的軍籍,貴賤兩極分化,高貴者是將校世襲,而軍匠、灶戶所服軍役,世代繼承,如果逃跑或死亡,從原籍抽丁補充。為了維持這種殘酷的世軍製度,景泰二年(1451年)還嚴格規定,凡是人丁數少、家有軍匠等項徭役的,不許兄弟分家,為的是保證軍戶家庭父亡子襲,也可以在叔、伯亡(或逃)時由侄兒勾補、兄亡弟承。一旦出現逃兵,要按冊到他的原籍“勾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