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衛所軍屯遍城鄉、營屯兵寨成村莊(1 / 3)

1983年,在南高營發現了一通明嘉靖年間刻的《陳氏宗族題名記碑》,上麵刻有陳氏七世先祖戍駐真定衛的曆史。其中“一世祖陳佑,揚州府高郵州(今江蘇高郵縣)昌平鄉人。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投徐丞相(徐達)麾下歸附,從軍豪撥真定衛中所……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六月升總旗”。立碑人是陳佑的第八世孫、嘉靖朝“真定衛前所百戶陳策”。

南高營陳氏家族的祖先,就屬於歸附到徐達麾下的衛所軍屯將士。

明朝的兵製,以衛所軍屯製為主。真定衛、神武右衛作為兩大駐軍,長期駐屯在真定府和保定府,對這一地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許多村落的形成產生過重要影響。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朝大將徐達、常遇春率軍攻克元大都,結束了元王朝的統治。

朱元璋為加強各地邊防軍事力量,鞏固滅元的勝利,下詔編定軍役法,罷黜了各路統軍元帥,廢除野戰軍,全部改為地方駐屯軍。“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規定“度要害地,係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

五千六百人到六千人的為衛,衛下設前、後、左、右、中五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一千二百人,各千戶所下麵設百戶所,一百二十人為百戶所,總旗管五十人,小旗管十個兵,創立了全國統一的衛所兵製。

真定府,為北方重鎮,扼燕晉咽喉,控南北通衢,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此,洪武三年(1370年)設真定衛。駐守六千官兵,是真定府和保定府兩個府的駐軍。最高軍事長官是都指揮使,他的衙門叫做指揮使司,建在真定城內府衙東南。明代《真定縣誌》地圖上表明,真定衛衙門在隆興寺、天寧寺南側。

真定衛的前千戶所在指揮使司東側,左右所在周邊縣裏,中所駐守唐縣的倒馬關。

洪武六年(1373年),徐達率軍北征北元殘餘勢力,結束了大規模的戰爭,安置各路將士及其家眷。真定、保定二府西緣的“紫荊、龍泉、倒馬、固關安置了護城、防操等軍墩夫等役共九千餘名”。娘子關也隨固關置兵戍守,統屬真定衛。這一下,真定衛駐軍超過一萬五千人。

這麼多軍隊駐紮在石家莊、保定一帶,人吃馬喂,需要大量的給養。可當時,因長年戰爭,許多地區“田地荒蕪,居民鮮少”,軍需供應成為明朝一個重要難題。

軍需不足,劉伯溫提出什麼建議?

九五之尊,朱元璋為何下田種地?

三關雄鎮,真定有多少軍屯兵役?

軍師劉伯溫給他出主意,大講西漢和金朝軍隊屯種戍守的案例。

朱元璋借鑒了曆史經驗,洪武七年(1374年),詔定屯田法,規定全國各地衛所普遍設立軍屯。邊境是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二分戍守,八分屯種。當時真定衛各所,百分之八十的軍卒去種地。設軍屯七十二處,坐落滹沱河沿岸的真定、槁城、獲鹿、欒城等州縣,和村社錯落,軍民雜居屯地。

如石家莊市北部的東營、西營、留營,市區的南翟營、北翟營,這些村子,原來就是真定衛的軍屯。村裏原住民的祖先,大都是明朝軍屯的軍卒及其家眷。

為了發展軍屯經濟,鼓勵軍屯將卒帶家屬,類似新中國成立後的建設兵團。除了戶籍管理上,軍屯軍卒隸屬真定衛之外,耕作生產方式,與農村沒什麼區別。那些戰場的小旗、總旗、百戶,不再領兵訓練,成了軍屯的生產長,每天組織軍卒耕種糧棉、牧養軍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