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雙馨,何等著作傳世為其贏得美譽?
蘇天爵回歸真定故裏。在真定故城蘇家祖先隱居的高台上,建造了一座舒嘯台,這座舒嘯台位於東垣古城遺址內,南高營村西。可惜,這處遺址早已被毀。
1352年,安徽、江蘇的鹽民起義,蘇天爵奉命率兵鎮壓。他治軍有法,對軍隊約束嚴格,但因積鬱成病,在軍中去世,終年五十九歲。
蘇天爵不僅是一代清官廉吏,做官的德行好,而且做學問的修養也很好。晚年,他在真定新城鋪老家,傳播儒家經典。因他的家新城鋪位於滋河邊,因此,京畿河北一帶的學者們都稱他為“滋溪先生”。
他的著作有《鬆廳章疏》《春風亭筆記》,最著名的是《國朝名臣事略》,記載了元朝四十七名大臣的碑銘、行狀和家傳等材料。在每段事跡之下,都注明了材料出處,為後世了解元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積累了重要的史料。他的《國朝文類》,收錄了元朝各族人物的文章、碑刻、奏章,是後世研究元朝曆史的重要文獻。
借古喻今,什麼典故被皇後看作陳詞濫調?
奸臣專權,王著又如何刺殺宰相替天行道?
殃及池魚,王思廉又怎樣被牽連厄運難逃?
在獲鹿,也有一位才學卓著的文人——王思廉。王思廉(1238-1320),字仲常。他小時候,趕上了真定文化複興,史天澤治理真定,元好問落籍獲鹿。王思廉拜元好問為師,結識了張德輝、李冶等長輩學者,博覽群書。他十八歲時,張德輝宣撫河東,舉薦他為掌書記,當秘書。
王思廉三十五歲時,皇帝的親軍將領槁城董文忠向忽必烈舉薦他,得到忽必烈的召見,命他到掌管皇帝印璽、符牌的機要機構做文書。
1276年,三十八歲的王思廉任昭文館待製,皇帝禦書館的秘書。第二年,應邀給皇帝講《資治通鑒》。
他講到唐太宗與魏征的故事,由於魏征當庭犯顏直諫,李世民被氣得大罵,回到內宮,發狠要殺了他。這時候長孫皇後出來給太宗賀喜,說恭喜你得到了一位不怕死的諍臣。忽必烈聽了大為感慨,深思很久。於是就讓王思廉到內宮,給皇後講這段曆史。
皇後聽了很冷漠地說:“日後,你講經要選擇有用的給皇帝講,不要講陳詞濫調煩皇上。”
1282年,山東俠客王著趁忽必烈去上都,與僧人高和尚合夥,在元大都大街上,刺殺了當時的大奸臣阿合馬,結果王著當場被捕,英勇就義。這件事牽涉到當時的樞密副使太原人張易,張易是邢台學派的要臣,因此,忽必烈就懷疑到了邢台學派的另一位大臣沙河人張文謙。
忽必烈把王思廉叫到密室,問他:“張易反,你知道嗎?”王思廉說:
“我不知道。”
忽必烈說:“他是你的好友,你能不知道?”
王思廉很有正義感地說:“僭號改元才算反,潛逃他國謂之叛,群聚山林、害民賊物謂之亂。張易聯絡僧人刺殺奸臣,這能算是反?再說這件事我真的不知道。”
但忽必烈對漢族高官已經心存疑忌,試探著說:“我即位以來,鎮壓了李璮叛亂,我比漢高帝、宋太祖,平叛力度如何?”
王思廉說:“陛下神聖天縱,前代之君不足比也。”
忽必烈還是用帶有懷疑的口吻說:“我已經問過你們河北人竇默了,他說了實話,我相信他。我今天也問你,你也要說實話。張易反叛的事情,張文謙知道嗎?”王思廉肯定地說:“他不知道。”
忽必烈說:“你怎麼肯定他不知道?”
王思廉說:“因為張易與張文謙不相幹,所以我說他不知道。”一連追問下,王思廉出了一身冷汗,這一次,使王思廉感到了仕途的險惡。
王思廉四十八歲,改任大都留守。這時成吉思汗小弟弟的玄孫、藩王乃顏叛亂。忽必烈率兵親征,王思廉給留守元大都的要臣說:“藩王造反,曆代積弊。西漢的晁錯、主父偃都曾經力主削藩,就是良策,應該給皇上進言。”
後來這位要臣就給皇帝進諫削藩。忽必烈問:“你怎麼知道這些曆史,還能說出這樣的道理呢?”這位要臣說是王思廉說的,忽必烈點頭讚許。
1294年,忽必烈在元大都病逝,元成宗即位。王思廉看不透朝廷的風雨,就稱病回到老家獲鹿。
三年後又被召回元大都,任工部尚書。
七年,總管大名路。從此,不斷晉升,但政治上無所事事,成為元朝著名的阿諛文人,專寫歌功頌德、拍馬屁的文章和碑碣。在元大都、真定路、順德府邢台,留下了他不少鼓吹元朝功德的碑刻。
1312年,元仁宗即位,王思廉以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致仕。1320年,王思廉病逝,享年八十三歲,被追封恒山郡公,諡號文恭。
這正是:
滋溪先生如包公,斷案肅政留英名。
獲鹿才子王思廉,功過是非任人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