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墨重彩,納新對常山郡有何精彩描述?
親臨考證,陽和樓有過怎樣的風情民俗?
1345年,納新北上元大都,訪古於黃河流域及北方。他特別注重對古代城郭、宮苑、寺觀、陵墓等遺跡的考察,搜求曆代碑刻。他著的《河朔訪古記》十六卷,明初收入《永樂大典》。清乾隆間紀曉嵐編纂《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一百三十餘條,整理成三卷,由武英殿聚珍版印行。
這部書現存的內容中,記載常山郡(即石家莊市範圍)的內容六十條,記大名府魏郡,屬於邯鄲市的四十三條,記河南的二十九條。可以看出他對真定的曆史文化非常看重。譬如說,元朝以前的真定城是什麼樣子?唐代真定城的牙城、內城、外郭、水碾門是什麼樣子?宋元時期織錦院、歐陽修的辦公樓、史天澤的府第以及史天澤從故鄉永清帶來的黑軍營在哪裏?真定龍興寺、文廟門前為什麼建漢白玉的橋?真定人俗話說的“九橋不流”,是否符合曆史事實?這些問題,看看納新的《河朔訪古記》,就全都明白了。
陽和樓,是真定城一座標誌性建築,梁思成、劉敦楨等中國頂級的古建築專家對此樓都大加讚歎。但是這座建築到底是做什麼用的呢?納新親自考察後記載:“真定路之南門,曰陽和。其門頗完固,上建樓櫓,以為真定帑藏之巨盈庫也。”陽和樓是真定內城的南門,上麵是官府的錢庫。
“左右雙門而無門栓,因為是內城之門,通過而已”,這說明真定城有三道城,牙城、內城、外郭。陽和樓是內城的南門,不是孤零零的一座樓。
納新還在陽和樓下趕過集,他看見“陽和樓左右挾二瓦市,優肆、娼門、酒爐、茶灶、豪商大賈並集於此。大抵真定極為繁麗者,蓋國朝與宋約同滅金,蔡城既破,遂以上地歸宋,人民則國朝盡遷於此,故汴梁、鄭州之人多居真定,於是有故都之遺風焉”。
天下第一,是誰如此褒獎一眼真定甘泉?
相得益彰,名刹周邊曾有哪些華美古建?
千年矗立,繡女局內誰人碑刻清晰可辨?
濟南人都誇耀趵突泉為第一泉,無錫惠山排名第二泉。可按納新記載,天下第一泉原來是真定的真一泉,惠山為第二泉。
他說:“真一泉,真定路府治西街,居民舍下有一井,極甘美,曰‘真一泉’。金章宗嚐取惠山泉與此水較之,其味大勝,章宗因曰:‘真一潤二。’遂以名其泉雲。”
真定的臨濟寺,是一座唐代名刹。那麼,臨濟寺周邊以前有什麼古建築呢?
納新說:“臨濟寺在真定府城中,定遠門東街,飛雲樓之東。”說明臨濟寺西側建有一座飛雲樓的建築。他還記載:“真定路城中,開元寺後,繡女局內,唐清河郡王李寶臣紀功碑一通。其碑極高大,永泰二年立。”可見,當時織錦刺繡的繡女局,就在開元寺的北麵。
對於真定五路萬戶侯史天澤的府第,他說:“在子城西(牙城西側),黑軍營北。”黑軍,是史天澤的哥哥從永清帶來的一支軍隊。“第中有靜治堂、青樾樓、景光亭、江漢堂”這些建築,都是真定府的標誌。
馬可·波羅記下了他在真定的見聞。納新記載並考證了當時的名勝和文化遺產,為後人了解城垣建築、名人遺存、碑刻寺院,提供了可信的史料。
這正是:
馬可·波羅遊華夏,哈寒貴城寫芳華。
納新訪古閱河朔,常山古郡留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