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受賞識,瞻思卻為何不願入朝為官?
切中時弊,他如何建議皇帝遏製專權?
剛正無私,他怎樣大義滅親懲處貪官?
元仁宗恢複科舉,不少儒生都去應試,有人勸瞻思也去應試,都覺得他一定能中進士,瞻思笑而不應。不久,多名官員和翰林學士推薦瞻思,他就應招到了上都。元仁宗在龍虎台召見他,和他討論治國之道,對他非常賞識,但當時元朝奸佞專權,瞻思以奉養父祖為由,辭歸鄉裏。
瞻思回到真定之後,靠教書為生,他寫了很多著作。既有《四書闕疑》《五經思問》《老莊精詣》等儒家學問的闡釋,也有《奇偶陰陽消息圖》之類周易預測的著作。
同時,對天文、地理、音樂、算數、水利及外國的曆史、地理、佛學,都很有研究。
他發揮貫通國內外的優勢,寫了《鎮陽風土記》《續東陽誌》《西國圖經》《西域異人傳》等國內外曆史地理著作。所以,人們都愛聽他講學。
瞻思五十二歲時,應召為應奉翰林文字,元文宗在奎章閣召見他,問瞻思:“你有什麼著述?”瞻思說:“寫過不少,都是教學生用的,皇上用的我需要另寫。”第二天,他就呈上了《帝王心法》,講的是帝王治國的理論,元文宗看了非常高興。於是,請他參與修纂《經世大典》,結果,瞻思與其他儒生意見不合,請求離去。元文宗一再挽留,瞻思以母親年邁為由力辭。元文宗無奈,賜給他不少財物讓他回到真定。四年後又詔為國子博士,恰好瞻思母親病逝,他沒有赴任。
1336年,五十九歲的瞻思被授為陝西行台監察禦史。他針對當時官場腐敗的情況,密封上奏,提出幾條意見:法祖宗,即繼承元世祖忽必烈的開明政策;攬權綱,即整肅朝綱,遏製奸佞專權;敦宗室,即教育宗室貴胄守法懂禮製;惜名器,即愛惜人才。他還建議廣開言路,遏製開國元勳的家族勢力。瞻思的忠耿之言,震驚朝堂,正直的朝臣慨歎:“禦史所言,切中時弊,實乃天下百姓之福也。”
當時,瞻思的一個親戚在陝西行省執政,此人貪得無厭,為非作歹,民憤極大。瞻思作為陝西行省的監察禦史,經過調查之後,搞清了這個親戚的罪狀,堅決予以查辦。結果這個貪官知道瞻思大義滅親,嚇得棄職夜逃,瞻思杖罰貪官的黨羽,為民除害。
瞻思巡察雲南時,查辦違法貪財的行省高官,這個高官也被嚇跑了。由此瞻思執法剛正無私,遠近聞名,震懾了貪官。
有一年,襄陽一帶數千戶流民,跑到四川榮縣,為求生計,私開鹽井,並常常攔劫囚徒。其中有些暴徒,竟然為劫財殺了官府巡卒,官府一下子逮捕了好幾百人,以至於監獄人滿為患。瞻思作為監察禦史奉命到四川查訪,他下令嚴懲殺害獄卒的首惡暴徒,釋放了其他饑民,並上奏朝廷:“這個地方,土地富饒,利益豐厚,所以流民趨之若鶩,如果把他們遣返原籍,可能釀成邊患,建議就地安置,並設置官府給予管束。”這一建議,得到皇帝讚賞,於是在這裏設置紹熙宣撫司,招撫饑民,發展農耕。
後來瞻思被授浙西肅政廉訪司事,他陸續查辦了都轉運鹽使、海道運糧都萬戶、行政院三個贓官的罪行,浙西的貪官贓跡得到遏製。瞻思後改任浙東肅政廉訪司事,結果沒有到任,因病還鄉。
愛憎分明,瞻思怎樣明察秋毫秉公辦案?
潛心治學,他有哪部水利專著成為典範?
公正無私,清廉脫烈海牙如何任人唯賢?
瞻思主持典獄多年,所到之地,以昭雪冤案、利國利民為己任,先後平反多項冤獄慘案,但對有礙倫理綱常的惡劣行為,堅決嚴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