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真定名城大都會、各族名士齊薈萃(1 / 3)

在欒城北十千米,有個冶河村,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井陘冶河自從漢代開鑿太白渠就不入滹沱河,而從平山蒲吾沿著現在石津渠、市區西麵的泄洪區,到欒城的冶河村,向東經過城郎,東南流到趙縣彙入洨河。而且酈道元還記載城郎有一座大梁(大橋),以這個村命名成郎橋。關於冶河河道,在《舊唐書·地理誌》中也有明確記載。

在宋金時期冶河重新彙入滹沱河,導致洪水頻發,危及到真定、槁城、晉州城垣的安全,給滹沱河兩岸造成巨大災難。

這時,一位來自西域的維吾爾族官員,率領真定一帶的軍民官吏,大力治理河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位異族官員就是高昌國維吾爾人哈珊(1255-1304),他的祖先是唐代高昌國王,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世代為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後,高昌國歸順了蒙古。元朝建立,哈珊的祖父赤篤忽磷任真定府路都達魯花赤,達魯花赤就是真定路的最高行政長官斷事官,遷居欒城,哈珊是赤篤忽磷的嫡長孫。哈珊長得很漂亮,身材魁偉,美須髯,精通漢語和維吾爾語,擅長騎射,而且很有學問。二十八歲任詹事判官,三十二歲升任真定路總管府達魯花赤,兼任內諸軍奧魯勸農事,相當於任真定路省長兼農業廳廳長。

主管農業,哈珊治理滹沱用何良策?

鎮守邊疆,皇帝為何贈他寶物眾多?

歸葬真定,誰將為他留下撰文碑刻?

在哈珊做真定府路最高行政長官達魯花赤的時候,滹沱河連年決口,泛濫成災,衝毀了真定的外郭和內城,大水淹到內城的南門陽和樓。他為此憂心忡忡,有人建議說:

“冶河原來是沿經獲鹿向東南流,經過欒城流入趙州,東入大陸澤。後來冶河從平山重新彙入滹沱河,才使得滹沱河水量猛增,河水橫溢。如果疏通冶河水道,使之沿著故道向南流去,就能使滹沱河水一分為二,不僅避免泛濫,還有利於和洨河之間通行船隻,對真定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啥珊采納了這個建議,奏明朝廷,調各路丁夫萬人疏通冶河,讓冶河東南彙入洨河。從此滹沱河不再泛濫,百姓安居樂業。

哈珊在真定府任職達九年,深得民心。在他四十歲的時候,皇帝賜給哈珊一條玉帶,授榮祿大夫,任甘肅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相當於甘肅省長。他到任後,執法嚴明,獎罰得當,重用人才,發展經濟,安撫士卒,使部下盡職盡責,邊防得以安寧。五年後,元成宗贈給他三顆寶珠和金虎符,命他統領西部邊防軍馬,平定西部叛亂。他修築甘州城,率領三軍大敗入寇之敵。皇帝三次賜給他禦酒及獵鷹海東青進行酬勞。

哈珊前後在甘肅任職九年,積勞成疾,病故在任上,年僅四十九歲。他的兒子班祝,為朝列大夫,曾任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事,相當於山西省廉政糾察的長官。

哈珊病故之後歸葬真定,他的墓葬就在欒城縣泗下村村南,哈珊的墓前原有瞻思撰文的《大元甘肅等處中書省行平章事榮祿大夫哈公神道碑》。正反麵分別用漢文和蒙古文刻著哈珊的生平,墓前有漢白玉、青石雕刻的石像生。可惜“文革”期間被毀,破損石像被埋入地下。

瞻思又是誰?在正定子龍廣場的浮雕牆上,鐫刻著真定的曆代名人的像,其中就有瞻思。瞻思,有的文獻也寫作贍思(1277-1351),字得之,他祖父叫魯坤,原籍大食國(今伊朗)。魯坤隨蒙古西征大軍東遷,官至真定、濟南等路監榷課稅使,因長期在真定做稅官,就落籍這裏。瞻思的父親非常喜歡漢文化,拜儒生為師,不樂於仕途。

瞻思原名沙克什,從小受中國儒學教育。九歲能背誦儒家經傳千言,十六歲跟獲鹿名儒王思廉學習儒家經典,博覽群書,學有所成,學問在真定一帶小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