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真定元曲創輝煌、白樸名作天下(1 / 3)

揚元曲是繼唐詩和宋詞之後,中國曆史上最輝煌的文學藝術高峰,它使文學藝術從文人群體走向民間。而這種藝術最繁盛的地區,除元大都北京之外,當屬真定,真定的元曲作家群在藝術史上享有盛名。

白樸(1226-1306?),原名恒,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穀。

出生在金朝南京汴梁。他的父親白華,是金朝樞密院判官,與元好問是世交好友,並是同朝為官的山西老鄉。

1232年,三十歲的史天澤作為蒙古滅金的漢軍元帥,攻破了金朝都城南京汴梁。這時,一個金朝官員六歲的兒子,在蒙古軍隊破城殺戮的戰爭中,失去了母親。當時作為漢軍最高將領的史天澤和所有蒙古將領們都不會想到,這個六歲的少年,後來竟在史天澤的扶助下,成為世界聞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就是與關漢卿齊名的白樸。

那麼,是什麼機緣,使這個在戰亂中喪母的男孩,一步一步走上13世紀中國文學藝術頂峰的呢?史天澤又是如何扶助這個金朝遺少的呢?這與文學家元好問有著密切的關係。

白樸的幼年正值蒙古大軍進攻金朝的動亂歲月。他六歲時,蒙古大軍包圍了汴梁,金哀宗棄城北逃,他的父親白華隻得留下家人,自己跟哀宗渡河北上。不久,蒙古軍隊攻破汴梁。在這場戰爭中,白樸的母親張氏失蹤,他和姐姐成為孤兒。在白樸幼小的心靈中,史天澤就是使他家破人亡的仇人。

所幸的是,當時白華的同鄉好友元好問作為金朝官員,留在了汴梁,收留了白樸和他姐姐,在戰亂和饑荒中救了他們的性命。

家破人亡,白樸和親人能否久別重逢?

兵荒馬亂,父子倆又如何落籍於真定?

名士彙集,真定將怎樣彰顯故都遺風?

1231年,元好問在國破家亡之後,帶著白樸姐弟渡河北上,流寓到了山東聊城,後寄居於山東冠縣縣令的幕府。元好問雖也是亡國奔命之臣,生活非常艱辛,但他把白樸姐弟視如親生骨肉,關懷備至。

1232年,白樸得了嚴重的瘟疫,高燒不退,用藥無效,生命垂危。元好問悉心照顧,把他晝夜抱在懷中,竟使白樸出了一身大汗而逐漸康複。在白樸的心中,元好問是比父親更親的親人。這份情,不僅包括親情,也包括不是父子勝似父子的恩情。

白樸的父親白華在金朝滅亡後,先投南宋,做了南宋的官。但不久,就和南宋的將領一起投降蒙古,來到真定,得到史天澤政治上的尊重和生活上的照顧,落籍真定,到處尋找自己的妻兒。

白樸十一歲那年秋天,元好問帶著白樸姐弟經真定,要回山西,打聽到白華就在史天澤的幕府,於是趕緊讓白樸拜見親爹。

白華寫了一首《滿庭芳·示列子新詞》,表達了當時激動的心情。其中有“今何夕,燈前兒女,飄蕩喜生還”。他十分感激元好問在國破家亡的時候為他撫育兒女,曾作詩答謝:“顧我真成喪家犬,賴君曾護落窠兒。”白華父子從此定居真定。

白樸天資聰穎,很快就以能詩善賦而知名於鄉裏。元好問曾有詩誇讚白樸說“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勉勵他刻苦用功。

正是史天澤治理真定期間,金朝的許多遺老遺少、名人賢士北遷真定,帶來了金朝都城的“故都遺風”,成為東西南北雜劇流傳之地,為元雜劇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史天澤禮賢下士,鍾愛元雜劇,並親自填詞作曲。他非常喜愛白樸的才華,經常給予他們父子經濟上的關照。並且在史天澤挽留之下,元好問也落籍真定獲鹿縣,閑暇時創作一些散曲,成為元曲早期啟蒙者之一。

白樸十五六歲時,就能與白華、元好問和史天澤對詩,並創作散曲。史天澤對白樸的才學十分器重,白樸在作品中也提到了他與史天澤的交情,如《春從天上來》序中提及“至元四年暮遇聖節,真定總府請做壽詞”,指的就是史天澤請白樸寫祝壽頌詞這件事。《水龍吟》詞序中亦雲“送史總帥鎮西川,時方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