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真定元曲創輝煌、白樸名作天下(3 / 3)

正定諸福屯,位於滹沱河之北,村裏有個白家花園,該村姓白的人家,都自稱是白樸家族的後人,但家譜遺失,無從詳考。

在元代雜劇的創作中,白樸占有重要的地位。曆來評論元雜劇,都稱他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列四大家。白樸一生共創作雜劇十六種,現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牆記》《裴少俊牆頭馬上》三種,還有《韓翠顰禦水流紅葉》《李克用箭射雙雕》的殘本。

白樸把北方雜劇帶到了南方。他的《梧桐雨》被戲劇界列為中國古典十大悲劇之一,《牆頭馬上》被列為中國古典十大喜劇之一。這些劇都被改編成了昆曲和若幹地方劇,至今還在戲劇舞台上演。

1963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昆曲電影《牆頭馬上》,就是根據白樸的原作改編的。這部戲在中國戲劇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與王實甫的《西廂記》、關漢卿的《拜月亭》、鄭光祖的《倩女離魂》並稱為中國四大古典愛情喜劇。

懲惡揚善,《燕青博魚》怎樣塑造梁山英雄?

傳世名作,《柳毅傳書》如何歌頌美好愛情?

名家輩出,真定作家怎樣促進元曲繁榮發達?

下麵我們來說說其他真定元曲作家。

李文蔚,生卒年月不詳,曾任江州路瑞昌縣尹。他是白樸的好朋友,二人交往常以“經卷琴囊,酒尊詩筆”相伴為樂。

白樸有題為《得友人王仲常、李文蔚書》的詞,可見,文蔚是他的號不是名字,因為古人相互稱呼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稱其號。譬如李冶和元好問對話的時候,一定要稱元好問為遺山。

白樸在詞牌為《奪錦標》的詞中寫道“誰念江州司馬淪落天涯,青衫未免沾濕”,說明李文蔚在官場上曾受挫折。或許正因為官場失意,李文蔚一生共創作雜劇十種,尤工散曲,以《燕青博魚》為其代表作。

《燕青博魚》是元雜劇中描寫梁山好漢的重要作品之一。作者在劇中著力塑造了身處困境,卻敢於同地方惡勢力楊衙內鬥爭的英雄形象,使人們看到在《水滸傳》成書前梁山好漢的形象。

尚仲賢,生卒年月、字號不詳,曾任江浙行省官吏。著有雜劇十一種,現存的有《柳毅傳書》《氣英布》《三奪槊》《玉清殿諸葛論功》四種。

《柳毅傳書》在新中國成立後被拍成神話電影,流傳很廣。這出戲取材於唐代傳奇小說《柳毅傳》,寫的是落第書生柳毅傳書救龍女,並與龍女結成夫妻的故事。它批判了強迫婚姻,歌頌了對愛情的自由追求,尤其是對龍宮爭鬥場麵的渲染,大大提高了藝術感染力。

元代的真定,是元曲文化繁盛之城。有一組數據能夠說明真定元雜劇在全國的地位。元人鍾嗣成寫的《錄鬼薄》,所錄元雜劇興盛時期的作家五十六人,作品三百四十五種,其中真定作家七人,作品四十五種,分別占總數的12.4%和13%。據明朝臧懋循編的《元曲選》和當代人隋樹森編的《元曲選外編》,流傳至今並且比較完整的作品共計一百六十二種,而真定作家的作品有十二種。

白樸、李文蔚、尚仲賢、戴善甫、侯正卿、江德潤、史天澤、史樟,等等,都為元曲藝術發展作出了曆史貢獻。與此相關的是,在元雜劇演出方麵,真定也是名角會聚、演出頻繁之地,推進了元雜劇的繁榮,促使真定成為元雜劇的創作和演出中心。

在正定子龍廣場高大的浮雕牆上,有一幅反映真定作家群的塑像,就有白樸、李文蔚、尚忠賢、戴善甫等十多人。我們所有的石家莊人,都為這些不朽的藝術家而驕傲,為我們這一方水土養育了他們而自豪。

這正是:

真定元曲誠可嘉,經典劇目百代華。

《牆頭馬上》譽中外,白樸名列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