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白樸與真定的同學少年,如李文尉、侯克中、戴善甫、史天澤的公子史樟等一起流連於滹沱河兩岸和真定輝煌的古建築中,也遊走於民間演出的戲劇場所。
成年之後,白樸遊曆元大都,結識了關漢卿等人,從此便和雜劇結下了不解之緣,並與著名雜劇演員天然秀及其他歌妓、樂工成為朋友。這期間,他開始投入雜劇創作,表現出傑出的才氣。
才華橫溢,白樸為何幾番拒絕入仕為官?
幼年喪母,《天籟集》訴說怎樣的哀思?
高齡出遊,《水龍吟》記載了哪些傳奇?
1261年,元世祖命各路舉薦人才。當時已經成為中書左丞相的史天澤親自向忽必烈推薦三十六歲的白樸入朝為官,但才華橫溢的白樸卻做出了出乎父親和史天澤等人意料的決定,他謝絕了史天澤的舉薦,明確表示不願入仕。
白樸何以拒絕這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首先是因為幼年喪母之痛,使白樸的心靈受到難以平複的創傷。白樸好友王博文在《天籟集》的序中說:喪亂之後,“自是不茹葷血,人問其故,曰:‘俟見吾親,則如初。’”可見他一生是不吃肉的,戰爭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烙下了多麼深刻的傷痕!
另外,白樸深受元好問的影響,元好問終身不仕元,白樸最能體悟這位恩人難以平複的情感。國仇家恨,使白樸不可能做蒙古的官。白樸也非常明白,史天澤就是攻破金朝都城的副帥,也是使他失去母親的蒙古將領,同時這位漢族高官又給了他們父子新生,使他們在異族統治之下,享受到尊嚴和關愛。
這年秋天,白樸告別父親和妻兒,離開真定,孑身南遊,以此表示他永絕仕宦的決心。
但是對父親和妻兒的眷戀,對史天澤和元好問的感恩之情,常常使他內心十分痛楚。於是,他把對元曲和詩詞藝術的追求作為一種排解情感的手段。
白樸到了江南,曾在杭州一帶遊曆,過著詩酒仙遊的生活。白樸五十五歲時移居建康(今江蘇南京),定居金陵桐樹灣(今南京秦淮河西岸武定橋與鎮淮橋之間),這時他的小兒子白鏞遷官江南,他得到兒子的贍養,有所依托。
1306年,白樸作了《〔水龍吟〕丙午秋到維揚途中值雨甚快然》一詞,記述了自己八十一歲的高齡還能愉快出遊,這應該與他選擇的生活道路不無關係。而後,他的行蹤就無從尋覓了,至於他何時駕鶴西歸,無從考證。
沒有想到的是,在白樸死後,還是被元朝封了官。因為他兒子的官職,所以白樸死後,被追贈嘉議大夫,掌禮儀院太卿。
還有一個曆史之謎,就是白樸葬於何處?
河南省社科聯胡世厚主席多年潛心研究元曲名家的身世,他發現安徽六安市蘇埠鎮白家庵白樸後裔收藏的《白氏家譜》清晰記載,白樸父親白華落籍真定後,卜築宅第於真定滹陽,卒後“葬真定府靈壽縣鳳凰墩朱駱村東南五裏之塋”。白樸病逝後,按照他的遺願,遺骨從金陵歸“葬真定朱駱村之塋,壙有石蟾”,安眠在這片養育他的熱土上。
如今在靈壽縣城西北,有七個朱駱村,其中白朱駱村,大多數村民姓白,而且與白華、白樸家族的墳塋有關。至於白華父子本來定居真定滹沱河北岸的滹陽,卻為何葬在靈壽朱駱村,這其中的緣由值得探究。
對於白樸是哪裏人,學術界有多種觀點。他的祖籍山西,出生在河南,但是他從十一歲到五十一歲的四十年間都生活在真定,是真定給了他文化的滋養和穩定的生活,因此他一生對真定都有深深的依戀和歸屬感。從記載元曲作家的《錄鬼簿》等元代典籍對白樸籍貫真定的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社會普遍接受白樸是真定人這一說法,也包括白樸自身對其籍貫的認知。可見,在當時的社交場合介紹其人時,必定說“此乃真定白仁甫也”。因此,說白樸是真定的文化名人,是有充分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