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龍山三老聞天下、李冶成就譽九州(1 / 3)

元朝是一個短暫而複雜的王朝,一方麵是蒙古族對漢族的欺壓,另一方麵在多民族融合的背景下,各種文化空前自由的發展。於是,在真定府路出現了很多終生不做官的文化名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龍山三老”:元好問、李冶、張德輝。

龍山就是鹿泉、元氏邊界的曆史文化名山——封龍山。封龍山上的封龍書院人才輩出。元好問、李冶、張德輝這三位元朝文豪,都是真定的文化名人,他們經常到封龍山互相交流,而且都是長壽的老人,所以被稱為龍山三老。

金朝遺老,元好問如何在亂世顛沛流離?

以詩存史,大師著作為何冠以《中州集》?

晚年歸宿,遺山先生最終究竟在哪落籍?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金元之際著名文學家、詩人,金朝遺老。他最知名的詞句就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他本是山西祁縣人,出身於世代書香的官宦人家,他的祖先本是北魏皇室鮮卑族拓跋燾的兒子,在孝文帝漢化改革中拓跋氏都改姓元。北魏分裂後,他祖先落籍河南臨汝,五代時期遷到山西。元好問七個月大時,就過繼給了他的二叔,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很早就顯露出不凡的文學才華,八歲因作詩而獲得“神童”的美譽。

三十五歲經舉薦進入仕途,入選翰林院,但因放蕩不羈,不滿史館的生活,辭官回登封家中閑居。後被舉薦出任縣令,頗有政績,在老百姓中口碑很好,於是調任尚書省令史,進入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

但是元好問命運不濟,不久蒙古大軍圍攻金朝都城南京汴梁。汴京城被蒙古大軍占領後,元好問救助了他的同鄉留下的一名六歲孤兒,並當成親兒子保護。元好問作為金朝的官吏被俘,但他卻努力保護人才,蒙古國中書令耶律楚材敬重元好問的學問和詩文,勸他說:“遺山先生乃一代文宗,歸順蒙古,必定能宏圖大展。”他說:“我心已死,不能再做貳臣。”耶律楚材很遺憾:

“人各有誌,我敬重先生的氣節。你有什麼要求,盡管提出來。”元好問要求保護金朝人才和孤幼,推薦了五十四位中原人才,包括真定槁城人王若虛、山西交城人張德輝、欒城人李冶,等等,請耶律楚材予以任用。

此後,四十五歲的元好問帶著好友的孤兒,輾轉山東聊城等地,逐漸與蒙古的漢軍首領接上關係,生活逐漸好轉。他痛心金國的淪亡,奸賊的誤國,為了以詩存史,他開始著手編輯金國君臣詩詞總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寓有緬懷故國的深意。

六十歲的時候,他來到真定,受到真定都元帥史天澤的敬重。元好問親眼目睹史天澤愛民勤政、救孤濟貧的行為,逐漸改變了與元朝的對立,籌備刻刊他編纂的《中州集》,並親筆寫了《自題中州集後》。

由於在真定得到尊重,生活得到改善,所以他寓居真定路獲鹿。與欒城人李冶和真定路督學張德輝成為摯友。他在獲鹿潛心治學,著書立說,史天澤多次向忽必烈推薦他,勸說元好問覲見忽必烈,但是元好問一直拒絕為元朝做官。後來,在他六十三歲覲見忽必烈時,他大講弘揚儒學的治國思想,請求忽必烈為儒教大宗師,忽必烈欣然接受了。他們又提出罷免儒戶兵賦,忽必烈也答應了。

在元好問六十六歲的時候,他編纂的《中州集》得以付梓。兩年後,他帶著欣慰與遺憾,病逝在獲鹿的寓所,終年六十八歲。

命運坎坷,李冶卻完成哪部數學名著?

封龍歸隱,他怎樣重開書院講學收徒?

世界領先,他又如何完美演繹天元術?

李冶,字仁卿,號敬齋,欒城人。李冶的父親本來給他起名叫李治,但他長大後,發現自己與唐高宗李治同名,感到很不悅,因為他非常蔑視李治的無能,導致大唐江山改為武則天的武周,為了表明自己的氣節,就把“治”字去掉一點,改名李冶。李冶出身官宦之家,他父親李遹,在金朝任北京大興縣推官。

李冶出生在大興,當時蒙古大舉進攻金朝,金朝內外交困。李遹為防備不測,把家人送回故鄉欒城,李冶便到鄰縣元氏求學。後來,金朝權奸胡沙虎篡權亂政,李遹托疾辭職,攜全家隱居鈞州(今河南禹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