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龍山三老聞天下、李冶成就譽九州(3 / 3)

但是不久,金朝滅亡,他得知真定等路萬戶侯史天澤愛民惜才,招撫金朝遺老。就北上真定,投奔了史天澤,隨著史天澤參加了滅南宋的征戰。

有一次,史天澤率兵攻城,糧草不濟,有幾個士卒星夜出逃找糧食,結果被抓住,史天澤曆來治軍嚴明,一怒之下,下令誅殺逃兵。張德輝要求讓逃兵申訴,結果逃兵說:“我們明知史大帥治軍嚴明,士卒不忍心大帥挨餓,所以逃出去偷百姓的莊稼,還沒回營,就被發現。”史天澤大為感動,自然赦免了士兵。

後來,在光州蓽山一批農民占山為王,聚寨固守,史天澤商議如何進攻剿滅。張德輝主動請求上山招降,他深入山寨,曉之以理,勸農民軍投降,使得此事件不殺一人而平息。

經史天澤舉薦,忽必烈召見張德輝。問道:“孔子死了這麼多年了,如今他的德行怎麼還在呢?”張德輝說:“聖人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殿下如果能夠行聖人之道,不就是孔子的德行猶在嗎?”忽必烈又問:“有人說遼是因為崇佛而廢,金朝以寵佞儒家而亡,你以為呢?”張德輝回答:“對於遼朝的事情我了解不深,但是金朝我是親眼目睹。要臣中雖然有一兩個可以算是儒臣,其餘的大都是武夫和承襲爵位的無知之徒,說起軍國大事,又不聽取鴻儒大德的建議,所以金朝滅亡。他們不配玷汙儒家聖人!”忽必烈聽後,大為讚許。又問:

“祖宗的法度俱在,而執行起來,不能盡職盡責者很多。這將如何?”張德輝指著銀盤比喻:“創業之主,就像製作銀盤,精選白金良匠,但要交給後人,不斷傳承,必須要遴選懂事且嚴謹厚道的人來執掌。這樣才能永為寶用,否則不僅很快就會損壞,而且有人還會偷竊而去。”忽必烈琢磨半天才說:

“你的話正是我心中應該謹記的。”

此後,張德輝又向忽必烈提出了尊孔的方略,建議恢複北宋祭孔的禮製,以此弘揚儒家學說,體現元朝尊儒重道。忽必烈非常欣賞,要求每年祭孔的禮製必須維護,世代不能廢。

忽必烈還向他詢問治軍和管理民政的策略,張德輝都闡述了深刻的道理。臨別的時候,張德輝又上奏了先要辦好的七件事:敦孝友、擇人才、察下情、貴兼聽、親君子、信賞罰、節財用。忽必烈對他刮目相看,請他入座,給予優厚待遇,讓他奉旨教育忽必烈的兒子。

後來,張德輝舉薦元好問一起覲見忽必烈,請求忽必烈為儒教大宗師,忽必烈欣然接受。因為張德輝知恩圖報,願意回到真定報答史天澤知遇之恩,因此忽必烈命張德輝提調真定學校,相當於真定路的教育廳長。

忽必烈當上皇帝後,起用張德輝為河東南北路宣撫使,他以年邁之身,剿滅土匪,罷黜貪官,受到民眾讚揚。很多髦耋老人不遠數千裏來見,誇獎他:“六十年沒有見過這麼好的太平官府了。”他還積極傳播愛民之道,請求廢除奴隸製,要求把蒙古貴族的家奴都解放為自由人。他政聲顯赫口碑很好,元世祖忽必烈親自慰勞,讓他說說當務之急的事情。張德輝提了四點:嚴格保舉製度以取人才;給俸祿以養清官廉能;易世官而遷都邑,即調動官吏遷都元大都;正刑罰而勿屢赦,不要過度寬赦。這些建議都被忽必烈采納。

在此之後,張德輝不斷升遷。從參議中書省事,調任侍禦史,但他謝絕了。皇帝命他擬定禦史台條例,張德輝建議朝廷完善法度,建立機製,設置宗人府管理王公貴胄,忽必烈都采納了。

史書說,張德輝本性剛直,博學大器,氣質高貴,不喜嬉笑,一看就是個正人君子。他與元好問、李冶這龍山三老,不僅是政治上的同誌,也是學問做人上的好友。

1275年,張德輝逝世,享年八十歲。

這正是:

龍山三老留美名,曆經喪亂聚真定。

治學育人成鴻儒,治國進諫垂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