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龍山三老聞天下、李冶成就譽九州(2 / 3)

李冶受父親影響,自幼明事理,有誌向,聰明好學,常常手不釋卷,他總是很自信地說:“積財百萬,不如薄技在身。”在他而立之年,以博學多才、品性高雅在文人墨客圈中嶄露頭角,時人稱讚他“經為通儒,文為名家”。

李冶三十八歲赴洛陽參加科考,中辭賦科進士,剛剛進入仕途,就逢蒙古大軍入侵。他權知鈞州事,不久鈞州也被蒙古軍攻破。李冶微服出逃,北渡黃河,流落到山西忻州一帶,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流浪生活。

金朝的滅亡給李冶的生活帶來不幸,但卻使他有了充分的時間進行科學研究。他的生活十分艱苦,不僅居室狹小,而且常常不得溫飽,他卻以著書為樂,從不間斷寫作。

他在數學、文學、曆史、天文、哲學、醫學等方麵深入研究,其中對天元術進行了全麵總結,在五十六歲的時候,寫成了數學史上的不朽名著——《測圓海鏡》,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係統講述天元術的著作。

後來,他結束了在山西的避難生活,回到故鄉欒城,得到史天澤的尊重和扶植。

於是,他來到少年時代讀書的封龍山恢複書院,收徒講學,發展教育。當時,忽必烈還沒登上蒙古帝位,作為皇子,他四處招攬人才充當他的謀士。聽說李冶德才兼備,便派親信槁城人董文用專程到封龍山請李冶。李冶跟隨董文用,趕往位於今內蒙古正藍旗的開平城,麵見忽必烈。

忽必烈一見麵就迫不及待地問李冶:

“金朝優秀的人才有多少?”李冶說:“天下並不缺少人才,隻要真心求賢就可以得到,舍棄了就會失去。”李冶還向忽必烈闡述了自己的政治見解:“為治之道,要立法度、正紀綱。紀綱者,上下相維持;法度者,賞罰示懲勸。”並提出一係列治國方略,得到了忽必烈的讚賞。

李冶會見忽必烈後,又回到封龍山,繼續講學著書。他在封龍山寫成另一部數學著作——《益古演段》,深入淺出地推廣天元術。就是使用一個符號代表未知數,通過這個未知數的高次冪,解析這個方程,可以求出未知數,這種中國人創造的高次方程數學,比歐洲早了三百多年。

兩年以後,忽必烈繼位,采納了李冶的建議,並起用了李冶推薦的儒生。1261年,忽必烈在開平建翰林國史院,邀請李冶出任翰林學士,李冶以老病婉言謝絕。四年後,朝廷又征召李冶為翰林學士,他勉強赴任,但就職僅一個月,就不幹了。他認為,翰林院裏不能暢所欲言,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判斷是非,再次以老病為由辭去翰林學士職務,回到封龍山。從此他再沒有離開過封龍山。

李冶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學者,除數學外,在文史等方麵也深有造詣。他晚年完成的《敬齋古今注》與《泛說》,是他積多年筆記而成的兩部著作,彙集了他對古今曆史成敗的散論。

1279年,李冶病逝於元氏,享年八十八歲。忽必烈並沒有怪罪李冶不為大元帝國服務,而是破例賜李冶諡號文正。

深入虎穴,張德輝怎樣孤身平息農民起義?

尊崇儒道,他又如何成為元世祖皇子老師?

為官清廉,張德輝留下哪些勤政愛民故事?

張德輝,字耀卿,山西交城人。年輕時勤學好問,多次被本縣舉薦。金朝末年,他經過考試,供職禦史台衙門,斷了一個大案,顯示出他超人的正氣和才華。

當時,有盜賊殺了一個算命先生,衙門四處搜查,結果抓獲一個和尚藏匿了一個情人,就嚴刑逼供,誣告這個和尚殺了算命先生,和尚屈打成招被迫簽字畫押,押入死牢,申報後開刀問斬。張德輝對案情進行複查,和尚的情人說出了和這個和尚偷情的細節,證明這和尚那一天沒有殺人作案的機會,要求再查。結果不久,那個殺害算命先生劫財的盜賊被抓住了,蒙冤的和尚被平反昭雪。張德輝的睿智,使和尚幸免一死。由此,他在朝中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