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俊家族墓位於槁城市南董村,占地980多畝,現在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南董元代古墓群。想當年,這裏碑碣林立、封土巍峨、墓丘如山,是槁城縣境內規模最大、規製最高的古代家族墓葬。元代著名的數學家、大學士李冶為董俊撰寫碑文。董俊墓前有禦賜的神道碑、石牌坊、石像生、闕門等,雄偉壯觀,體現了他作為元朝開國功臣的身份地位。
董俊,字用章,出生在金朝真定路槁城南董村。按照元代學者納新《河朔訪古記》記載,董俊家族應該是九門縣的世族。他說:“九門‘城中世家,惟董氏一族,自龍虎衛上將軍俊帥孤軍內附,滅金之役,戰死黃河之上’。”
董俊擅長騎射。蒙古南下時,金朝在槁城立靶比武募兵,董俊挽強弓一發中的,應招從軍。1215年,蒙古國木華黎帥兵南下,董俊率軍投降,成為蒙古的一員漢族將領。
在張柔率軍進攻井陘人武仙的時候,董俊被蒙古太師木華黎委任為中山府事,佩金虎符,駐定州。接著董俊和張柔合兵進攻真定,武仙被迫歸降。當時,董俊看見武仙帶著兵踩踏百姓的莊稼,勃然大怒,嗬斥“不許奪我百姓口糧”,嚇得武仙的士兵急忙跪下。
董俊被授予龍虎上將軍、行元帥府事,駐槁城,不久升左副元帥,他的部眾號“匡國軍”。木華黎委任史天倪為真定、濟南五路萬戶,駐守真定。董俊對史天倪進言:“武仙這個人,出爾反爾、言而無信,務必嚴加防備。”結果不幸被董俊言中了。
言而無信,武仙將如何反戈一擊?
身先士卒,董俊又怎樣勇猛殺敵?
槁城故裏,南董莊有無董俊後裔?
六年後,武仙殺史天倪反叛。一時間,槁城周邊州縣大多隨武仙反叛,董俊被武仙的軍隊圍攻,險些被誅滅九族。他孤軍堅守,收攏史家軍將士,擁戴少帥史天澤攻克真定,幫助史天澤穩定局勢。
之後,董俊參與滅金的多次征戰。每次衝殺,身先士卒,勇氣懾眾。一次他身負多處刀傷,仍奮勇衝殺。他的謀士勸他不要冒險而不顧生命。他回答說:“我是將軍,既然敵兵在前,我隻要不死,豈能臨陣苟安乎!”
戰後,有些將帥報功往往以少報多,冒功領賞,但董俊從不作假。他說:“如今虛報人口,日後朝廷按戶征收稅賦,他們虛報邀功的結果,就隻能苛征重斂,造成‘我獨利而民日困’,這種缺德的事不能做。”
他出兵鎮壓多次叛亂,堅決反對濫殺脅從。主張隻嚴懲賊酋,脅從者釋放。在攻破天台寨後,蒙古將領讓蒙古士兵搜捕降卒家眷。他說:“城池都投降了,再去抓捕人家的家眷,這是不仁道的。我們不要積怨太深。”因為他仁義厚道,所以被俘的金兵都願做董家的家奴。而他每次都是把這些人帶出戰場後,釋放回家。
董俊很佩服史天澤對待文人的仁厚,決心效仿。因此,攻克大名城時,他把有學問的儒士請到他的車上,帶回槁城,教授他兒子們。他曾說過一句名言:“騎射之術,百日事耳;而《詩》、《書》儒學,非得十年苦讀才能通。”
董俊經常告誡兒子們:“我不過一個農夫,天下多變故,我以‘忠義事人’,你們要‘力田讀書’,不要有非分之想!”
蒙古太宗四年(1232年),董俊、張柔跟隨史天澤和蒙古合兵圍攻金朝都城開封,金哀宗棄城逃奔河南蔡縣,董俊奉命率兵追殺,不料遇金朝伏兵,被驅入河中,董俊力戰身亡,終年四十八歲。後被追贈運節功臣、太傅,封趙國公。
槁城人都知道,南董鄉南大章和北大章聚居著董俊後裔,每年春節拜年、祭祖活動,都要提起老祖爺。董家祠堂族譜的最上端是董俊的畫像,正堂的中間供奉董俊神龕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