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朝廷選用舊臣,董文用受召兵部尚書。因為他這次罷官,了解了民間疾苦和一係列冤獄,深刻感到國家法製的重要,於是他一回朝就建議整頓按察司,加強法製。
不久,他轉任禮部尚書,知秘書監。
當時,元朝南征北伐,長年征戰,急需國庫財源,有人舉薦一個大貪官盧懋出來管財政。結果這個貪官竟然把橫征暴斂作為政績。董文用看到這種敗類,當麵責問:“放羊的每年剪兩次羊毛,如今你讓他每天剪一次。牧主開始高興多收了羊毛,可羊沒了避寒的羊毛,天冷了,都死盡了,牧主還有羊毛可收嗎?”
大貪官盧懋說:“你什麼意思,我不懂。”
董文用氣憤地說:“民財是有限的。你都把他們榨幹了,百姓都餓死了,再找誰斂財!”
忽必烈去世後,成宗鐵穆耳即位,很多漢人舊臣都被罷官,隻有董文用因為是皇上的老師而留任。元成宗經常請他入宮問策。1297年,董文用病逝,追封趙國公,諡忠穆。
由於董俊的長子做了忽必烈的親軍都帥,所以老二和老八,都入侍忽必烈的親王府,董家兄弟成了忽必烈最信任的親軍將領。不久,老八董文忠跟隨忽必烈伐宋,也是渡長江的二十勇士之一。忽必烈對董文忠,從來不叫他的大名,而是直呼“董八”,可見他與忽必烈的關係。
心係民生,董文忠怎樣勸諫免稅賦?
以法治國,董八如何完善元朝法律?
忠君為主,壽國公因何被朝臣嫉妒?
忽必烈滅南宋期間,百姓稅賦沉重,董八多次進諫請求減稅。
在董八的請求下,忽必烈罷免了百姓賣農具的稅賦。不久,他隨太子奉詔出鎮懷州,途經趙州,有蒙古士兵砍伐百姓的桑棗,百姓在道上申訴,隨從們蠻橫地驅趕老百姓。董文忠給太子說:“皇上正在勸農,對於傷害莊稼和桑麻的軍士必須懲處,以示懲戒。”於是太子刑杖伺候,打了砍棗樹的蒙古兵二十軍棍,告誡所有將士,誰毀壞莊稼桑棗樹木,一律嚴懲。這件事後來忽必烈知道了,非常高興,誇獎董八做得對。
當時忽必烈頒詔,凡土匪、逆賊全部殺無赦,各地都出現了濫殺盜賊的悲劇。董八憑著與皇帝親近的關係,對皇上說:“皇帝詔書在於嚴懲亂賊,可將帥們會以此把濫殺當成功績,這於國於民不利。”
忽必烈問他:“你說怎麼把握法度為好?”
他說:“應該把這些人的罪過分出輕重。首惡嚴懲,脅從者應該釋放歸田。”一次,士兵抓住一個罪犯,一直痛罵元朝。忽必烈大怒,命令立刻斬首。很多文武大臣沒有一個人說話,唯有董八站出來說:“不可殺!”
皇帝盛怒:“這等刁蠻惡賊還不能殺?”
董八說:“沒有給他定罪,憑罵人,就能殺人嗎?”
忽必烈一想也對,就讓刑部審理,結果這個所謂的罪犯根本無罪,錯抓了人,在董八的辯護下免了刑。
後來,董八卷入朝廷要臣之間的爭寵鬥爭。無論蒙古要臣如何排斥他,忽必烈對他都極為信任,對皇太子說:“能夠竭誠為國,在大是大非麵前說真話、辦實事的大臣,唯有董八啊!”
所以,晚年的忽必烈,就把元大都的宮苑、城門、營屯、禁兵、軍器等等重要部門,都交給董八監管,原來歸屬中書省的兵馬司也改由董八掌管,可見忽必烈對他最為放心。不久董八病逝,封壽國公,諡忠貞。
這正是:
槁城董氏一將門,戰死沙場是董俊。
文炳兄弟渡江功,世祖銘記成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