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望重,董文炳卻為何將高官丟棄?
恩澤百代,槁城是否曾是太後湯沐邑?
引經據典,董文用以何典故羞煞汙吏?
董俊共有九個兒子,其中長子董文炳、次子董文蔚、三子董文用、八子董文忠,在蒙元王朝的地位比較顯赫。
董文炳,字彥明,董俊死的時候,文炳十六歲,少年老成。董文炳十八歲蔭補任槁城令,他雖年輕,但明於聽斷,為屬下折服。
董文炳看到蒙古的官員橫征暴斂,對槁城縣索求無度,一氣之下,棄官出走。
忽必烈率軍南征時,董文炳帶著弟弟和337部下四十六人趕赴大理從征嶺南,受到忽必烈的表彰,從此追隨忽必烈參加滅宋戰爭。忽必烈當上皇帝後,委任董文炳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佩金虎符。他成了忽必烈的禁衛軍主將。
1262年,董文炳受命配合史天澤平定濟南李璮叛亂,在圍攻濟南時,他極力主張招降,盡量少殺人。於是他派人秘密招降了李璮的愛將田都統。這個人星夜從城頭係著繩子出城,為史天澤平定李璮出謀劃策。
在元朝滅宋橫渡長江的陽邏堡之戰中,董文炳是先鋒官。地處長江中遊北岸的陽邏堡,距武漢中心城區20千米。董文炳率領他的弟弟董文用、董文忠和敢死士兵在陽邏堡搶渡長江,成為元朝曆史上渡江的二十勇士。
後來,忽必烈不斷給董文炳加官進爵,派他任山東路統軍副使,又拜參知政事。董文炳率軍與蒙古元帥會師,迫使南宋的守將歸降。他又隨大軍順江而下,攻克當塗、南京。在鎮江戰役中,他打敗了南宋主將張世傑的水軍,獲戰船七百艘,宋軍被迫撤退到廣東的零丁洋。之後,他在臨安大戰,逼迫南宋皇帝趙昰和太後投降。他和張弘範一樣,都是滅南宋的漢族主將。南宋忠烈張世傑、陸秀夫扶持趙昺當皇帝,堅持抗元。董文炳一路追擊,攻取台州、溫州、漳州、泉州等地。
滅宋以後,忽必烈在上都召見董文炳,派他到大都就是北京主持中書省、樞密院各事,董文炳成為元朝地位很高的漢族官吏,被忽必烈尊稱為“董大哥”。一年後病逝大都,追贈平章政事,諡忠獻。他的兒子董士選被元成宗稱為“董二哥”,在元朝的地位也很高。
董俊戰死時,三子董文用年僅十歲,字彥材。當時,槁城是忽必烈母親莊聖太後的湯沐邑。什麼是“湯沐邑”?這個詞源於西周,是天子在王畿內賜給諸侯住宿和齋戒沐浴的封邑。後來指皇後、親王、公主們受封收取賦稅的地方。
忽必烈的母親把管理槁城賦稅的事交給董家。董文用年底到忽必烈的封邑和林拜謁太後,地址在今蒙古國後杭愛省厄爾得尼召北。
他千裏迢迢去拜見,一來是彙報工作,二來是順便看看自己的哥哥。當時忽必烈見到這個小管家,看他很有文采,比他哥哥有學問,就讓他留在親王府主管文書,董文用成為忽必烈的秘書。
後來,董文用和弟弟董文忠一起跟隨忽必烈到雲南征大理,回來後受命教皇子讀經。期間,忽必烈采納董文用建議,派他四處尋訪金朝遺老名流,招撫李治、姚樞、李俊民等名人,忽必烈向他們谘詢治國之道。
忽必烈即位後,設立司農司,派出要臣發展農耕。董文用受命為山東西道巡行勸農使,就是勸誘農耕的欽差。他走遍山東各地勸農,“五年之間,政績卓越”,在各路勸農使中,他的業績最為突出。
後來,因為蒙古貴族派係之間的政治鬥爭,他受到誣陷,被免官歸鄉。
在槁城西北的南大章、北大章一帶,“水土肥美,沃野平豁,鄉村如畫,居民熙熙,仰恒山於雲端,來滹水於天際。”在這秀麗的地方,被免官歸鄉的董文用建了別墅,別墅旁邊建了一座亭子,請人題寫了匾額名“遐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