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史天澤非常愛惜人才、禮賢下士,對流離失所的名士,待為嘉賓,對著名的文人,非常尊敬,並向朝廷舉薦賢能。在他的感召下,真定聚集了一批名士。
他還熱心扶持戲劇藝術和文學創作。他雖然讀書不多,但勤奮學習,參與元曲創作。他的元曲作品雖然沒有上乘之作,但由於他對元曲的扶植,使真定成為中國元曲最早的發祥地和重要的創作演出之地。
在史天澤治理下,元朝的真定,城市文化和經濟空前發展,各種學術、宗教、藝術、科學技術進入一個空前輝煌的時期。
元代詩人陳孚在《真定懷古》詩中寫道,“千裏桑麻綠蔭城,萬家燈火管弦清”,描寫了真定城的繁華。我們在後麵還要講到《馬可·波羅遊記》和元代納新的《河朔訪古記》,從中我們看到史天澤時代真定的輝煌。
史天澤及其家族為元朝統一立了大功。他是忽必烈推行漢法的要臣之一,也是元朝官至左丞相的漢族顯貴之一。
異族統治,漢將世侯麵臨著哪些危險?
未經審訊,叛將李璮為何被就地處斬?
位高權重,史天澤怎樣自請解除兵權?
史天澤作為蒙元王朝位高權重的漢族人,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他需要機敏的政治手腕。
1262年史天澤奉命圍剿濟南的叛將李璮。李璮是山東的軍閥,和井陘人武仙一樣,在金末歸降蒙古,他一麵進犯南宋,一麵割據山東,反叛蒙古。1262年李璮攻占了濟南,企圖自立為帝。史天澤奉命率兵進剿,很快攻克濟南,將士們俘虜了李璮。結果史天澤沒有進行任何審問,立即就把李璮處決了。
他為什麼如此處置李璮呢?這給後世留下一個千古之謎。
其實,李璮叛亂前,曾遊說過史天澤等漢族世侯。史天澤就地處死李璮,既是為了保護自己,也是為了保護更多漢族世侯。
而且在此後,他非常明智地請求解除他子侄們的兵權。理由很堂皇,他說:“我作為臣子,承襲兄長軍權。我兩個兒子,一個管民政,一個掌兵權,而且我的侄子們位高權重,十多人掌握兵權,我深感慚愧,先請求辭職。”
可是,皇帝對他非常信任,不允許他辭職。史天澤再次請求說:“兵民之權,不可並於一門,這個規矩請求從我們家開始。”
所以史氏子侄先後“解兵符者十七人”,就此,開創了元朝兵權方麵的避諱製度。
這一手,其實是他保護史氏子侄的政治手段。從正麵說,是史天澤的政治智慧;從反麵說,這就是他處於異族統治下的政治手腕,保護自己和他家族後裔免遭李璮結局。
史天澤一生,前後輔佐七代蒙古統治者,官至中書右丞相。蒙古人尚右,故丞相中以右丞相為尊。史天澤正是元朝唯一的漢族右丞相,是蒙元時期地位最高的漢族政治家。《元史·史天澤傳》評價他:“公正忠厚,出入將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人以比於郭子儀、曹彬雲。”
1274年,年過七旬的史天澤率軍征南宋。第二年因病回到真定,不久病逝,終年七十四歲。他逝世後,忽必烈念他功勳卓越,贈太尉,諡忠武。後累贈太師,進封鎮陽王,安葬在石家莊市後太保。
1994年修建石太高速公路時,河北省文物局對史天澤墓做過搶救性發掘,發現了一係列重要文物。有一種說法是,後太保這個村名,就是因史天澤被封為太子太保而得名。
這正是:
漢氏名相史天澤,平叛戡亂戰功赫。
滅金伐宋為統一,文治武功任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