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蒙古滅金征戰急、真定動蕩烽煙起(2 / 3)

文天祥這首《顏杲卿》,緬懷唐代常山太守顏杲卿抗擊史思明叛軍的英烈故事,抒發他寧死不屈的愛國情懷。詩中的“常山義旗奮,範陽哽喉咽”,是說顏杲卿在常山郡首舉義旗,致使安祿山的叛軍如鯁在喉。詩中還提到“哥舒降且拜,公舌膏戈鋌”,用唐朝大將哥舒翰兵敗投降安祿山的行為,反襯出顏杲卿英勇不屈的精神。

顏杲卿被押送到安祿山的偽首都洛陽,大罵安祿山,結果被安祿山割下舌頭,掛在戈鋌上。文天祥非常崇敬顏杲卿,盛讚他流芳千古的英名:“人世誰不死,公死千萬年。”這首詩,寄托了他曠遠悲壯的情懷。

張弘範讀完了文天祥的這首詩,滿臉通紅,終於明白了人各有誌,於是對文天祥非常尊敬。他讓部下把文天祥所有的詩文、隻言片字,都收集起來,永久保存。這個在曆史上一直被稱為漢奸的一代名將,把南宋最後滅亡時的很多英烈,包括他從兄張世傑的故事、文稿、詩詞,都保存了下來,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如此悲壯感人的英烈事跡。

文天祥作為一代愛國英雄,在河北留下的詩很多。而在他之前,還有一個人物,他給真定留下的官印很多,他還是張弘範父親張柔的死對頭。這個人就是金元之際的金將武仙。

威州發跡,武仙如何在河北擴充地盤?

收買人心,恒山公又將怎樣鑄印封官?

同為漢人,他又為何與張柔展開混戰?

在井陘縣威州鎮的東街、西街、威河西、坡頭、東頭這幾個村子之間,曆史上曾是金朝威州的治所,一座軍事重鎮。這裏水資源得天獨厚,地表泉群密布,是一座天然的地下水庫,河流環城而過,形成了天然的護城河,土地肥沃,自古就是綿河流域的“魚米之鄉”。“靖康之役”,金兵在井陘古城遭到宋朝軍隊的頑強抵抗,給金朝軍隊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所以他們入主中原後,首批政區調整,就升井陘縣置井陘郡,不久改為威州。直到蒙古汗國時期,仍設威州。

武仙,井陘威州人,年輕時是威州的一個小道士,他在金末,率領鄉兵“保威州西山,附者日眾”。金朝看他有一定實力,能夠與蒙古軍隊抗衡,就授以威州刺史,就是威州的軍事行政長官。

金朝利用武仙這類地方武裝,給他們授以官爵。先後授了九個地方武裝的頭領為公爵,稱為“九公”,武仙封為恒山公。結果這些地方武裝不斷分化,有的成為金朝的武裝力量,有的投降蒙古,成為替蒙古滅金的漢軍。而武仙,後來出兵占領了真定城,被金朝授威州刺史兼真定府治中,權知真定府事。不久,武仙任真定府兵馬都元帥,遙領中京留守,權元帥右都監,控製中山、真定府、趙州、冀、威、平定州、欒城、南宮等縣,在“九公”中“財富兵強,恒山稱盛”。武仙占據真定期間,整修城垣,四處征兵,擴編軍隊,同時委任了許多的都統、提控之類的武官,製作了大批官印,擴大自己的勢力。

據正定縣文保所郭玲娣、樊瑞平同誌研究發現,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正定城的市政建設中,先後出土了三枚金代銅質官印。分別為“提控所印”“都提控印”“總領都提控印”,還在正定縣民間征集到金代“都統之印”、“宣差萬戶之勾當官印”等等。一座城裏,一下子出土了這麼多枚武將的官印,確實不多見。而且這些官印,都是金末武仙招兵授官時批發的武將官印。

1218年,武仙和張弘範的父親張柔,這兩大武裝集團在石家莊這一帶開始了軍事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