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昂一生博學多識,文筆高雅,以杜甫、韓愈的詩詞為榜樣,推崇蘇軾,著有《常山集》。元好問的《中州集》中收了他的詩文百篇,尤以邊塞詩馳名,內容有詠懷、吊古、傷別、寫景、邊塞、憫農等各種題材。其中《莫州道中》是寫任丘莫州邊塞的詩:“大陵河東古莫州,居人小屋如蝸牛。屋邊向外何所有,唯見白沙壘壘堆山丘。”沉鬱蒼涼,在金詩中不多見。
周昂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他的徒弟王若虛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王若虛還是周昂的親外甥,他不僅詩寫得好,命運也比他這倒黴舅舅強多了。
愛民如子,王若虛為官如何惠及鄉裏?
才華橫溢,卻因何難題自覺必死無疑?
駕鶴西歸,王若虛之死又是何等神秘?
王若虛,字從之,真定槁城人,金元之際著名文學家,進入元朝後自稱“滹南遺老”。
王若虛出生在金朝鼎盛的大定年間,自幼聰明穎悟,“博學強記,誦古詩至萬餘首。師從舅父周昂,才華橫溢”。二十歲時他被舉薦為經義進士,在任河南新鄭、陝西宜川縣令時,懲治貪官汙吏,除霸安良,訟斷公平,深受百姓愛戴。他寫過《門山縣吏隱堂記》:“做官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縣官不同百姓接觸,如同父母子女分離。”因此,王若虛做縣官,體察民情,任職期滿離去時,老幼鄉民攀轅歡送。他被薦入國史院編修官,後奉使西夏,撰寫《宣宗實錄》而留京師為著作佐郎。後他轉陝西延安刺史,不久又入為直學士,成為皇帝的侍從。
後來,在蒙古大軍進攻下,金哀宗逃出京城。金朝元帥崔立在京城政變,自命都元帥、尚書令,投降蒙古。崔立的尚書威逼王若虛給崔立撰寫功德碑。
王若虛很苦惱,對好朋友元好問說:“如今國賊讓我作碑,如果我不從就要被殺。如果我寫了,真是辱沒我一生的名節,不如死之為好。”元好問幫他出主意,讓他去問那尚書:“大人啊,你說這功德碑該如何寫?是寫丞相舉城歸降還是忠貞不屈呢?”尚書一聽,大怒說:“丞相以京城降服,使百萬生靈免於死,這不是功德嗎?”王若虛說:“自古以來,門下人以為主帥開城投降作為功德來頌揚,很難取信於後世。因此,這種功德碑應該請後人來寫。”尚書無奈,隻得讓元好問起草。元好問寫成後與王若虛共同修訂,全文隻直敘幾月幾日發生某某事件,不加褒貶。崔立很不滿意,恰逢蒙古兵攻下開封,此事不了了之。
1234年金朝滅亡,王若虛微服北歸真定,居鄉裏十餘年。七十歲時,王若虛與家人、好友東遊泰山,對同遊者說:“我一生坎坷,若能終老於泰山也就如願了。”他坐在大石上,良久瞑目而卒,駕鶴西歸。
王若虛在儒家經學、史學、文學等方麵造詣很深,著有《慵夫集》、《滹南遺老集》等著作,他為真定留下了一篇《恒山堂記》:潭園有恒山堂,為北宋行宮的門樓,是朝中大員在河北西路的官衙。這座建築“堂廣七楹,其高九仞,望之鬱鬱,如煊斯飛,俯瞰北潭,備諸勝概。”
清代河北學者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王若虛:“金元之間學有根柢者,實無人出若虛右”。
這正是:
降金文人蔡鬆年,官尊位高心灰暗。
周昂坎坷教甥男,若虛治學著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