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醫學大師李東垣、天下一絕橋樓殿(1 / 3)

李杲,金代真定人。因為真定在漢高祖之前一直叫東垣,所以這位真定名醫,晚年號東垣老人。他生於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卒於蒙古憲宗元年(1251年)。李杲是金元四大名醫之一,是我國中醫史上補土派的創始人和著名代表。

李杲的家族,是家財萬貫的漢族大地主。生活在這樣一個殷實之家,李杲年輕時決定選擇熟讀聖賢書、做忠孝人。他跟著一位秀才學習《論語》、《孟子》等儒家的傳統經典。他刻苦學習,成為一個孝順而規矩的才子。他非常有教養,待人接物,矜持穩重,從無戲言,絕對不與人開玩笑。同輩的人非常嫉妒他,在一起秘密商議如何捉弄他。於是幾個當地的痞子,出錢給妓女,讓妓女去戲弄李杲。結果李杲大怒,甩掉妓女還不算,回家把被妓女碰過的衣服也燒了。

有一次,金朝的官吏接待京官,真定府尹聽說年輕有為的李杲很有操守,便要他去陪酒。當時官場風氣不好,流氓官員很多,他們故意讓妓女給李杲灌酒,李杲不僅把酒吐了,而且把酒潑到妓女身上,拂袖而去。

他家院內有一塊空地,家人都希望建造一座園林,美化後院。可是,李杲決定出資建書院,讓當地缺少書籍的儒士,到他家來學習傳統經典。有的儒生生活困難,李杲就給他們幫助。有一年發生災荒,饑民很多,人們紛紛逃亡。

李杲拿出家裏的積蓄,賑濟災民,救活了許多饑民。

李杲二十歲時,母親得了重病,一直在熟讀聖賢書的李杲,出錢請來許多醫生為母親診治,溫涼寒熱,各個醫生說的都不相同。母親百藥嚐遍,最後不知為什麼病越來越重,不久便死了。李杲非常悲痛,這也引發了他深刻反思。

李杲意識到,空懷滿腔學問,卻不懂基本的醫學,而讓庸醫誤診,失去了母親,這是他一生最大的不孝。於是,從此他發憤學醫,發下宏願:“如遇良醫,一定努力學習,彌補一生的過失,要行醫濟世。”

棄文從醫,李東垣卻為何向朝廷捐官?

瘟疫橫行,各路醫家又怎樣一籌莫展?

家境貧寒,羅天益能否盡得名醫真傳?

李杲聽說易水的名醫張元素醫術高超,便捐贈許多錢財,跟張元素學醫。張元素深受感動,向他傳授醫術。李杲學了幾年後,盡得張元素的真傳。

但隨後,李杲發現,在家鄉沒人相信他能治病,缺少醫學實踐的機會。那麼,他該如何把學到的醫術在實際中應用呢?

李杲出資在朝廷捐了個官,史書上說他“進納得官”,到山東濟源縣主管稅收。他一邊做稅官一邊行醫濟藥。正好當時濟源縣流行大頭瘟,類似腮腺炎、腦膜炎一類的傳染病。各路的醫生們查遍各種藥方,沒有對症的方劑。他們各持己見,胡亂下藥,結果都不能治愈,導致不少患者死亡。

李杲對因病死亡看得很重,他總是想起母親得病因治療不當而死的教訓。他廢寢忘食,研究病症,以天下患者為父母,為所有患者的死亡而悲傷。他對當地各類醫生的處方進行分析,研究了很多病例。有一天他終於弄明白了病因,於是自己製了一個藥方讓病人服下,沒想到立即見效。至今,他的這個藥方在高校中醫學教材中還有,被稱為“普濟消毒飲”。

他把這個藥方刻在木板上,把木板放在眾人都能看到的地方。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藥方廣告了,李杲可以算是金代醫藥廣告的創始人。

結果,李杲的藥方很有療效,救活了很多患者。因為當時人們認為這個藥方是神仙所傳,就把它刻在石碑上,使之永世流傳。

金朝末年,蒙古軍不斷進攻河北地區。

李杲避難到了金朝的京城汴梁,開始以醫術遊於公卿之間。

當時,京城有個賣酒的掌櫃叫王善甫。

他身患重病,小便不通,眼球突出,腹脹如鼓,不思飲食。有些醫生給他用了味淡性平的藥物,滲利水濕,以利於小便通暢,但都不奏效。患者家屬請李杲診治,李杲隻用了一服藥,病就好了,確實有點神。誰對這類病例感興趣的話,可以讀一讀李杲的醫書《脾胃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