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馬擴在《茅齋自敘》中描寫他與金太祖麵談的經曆:“淩晨出館去皇帝寨朝見金太祖,金太祖與妻紇石烈氏在炕上設金裝交椅並坐。”馬擴親自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和夫人敬獻壽杯祝酒。馬擴還展示騎射本領,完顏阿骨打很高興,讚馬擴“也力麻力”,就是神射手,由此簽訂了《海上之盟》。
讓馬擴出乎意料的是,金兵滅遼之後,南下進攻馬擴的祖國。他的內心受到極大傷害,總有一種引狼入室的被騙心結。因此他立場堅定地力主抗金,保衛祖國。
但此後馬擴曆經坎坷,先被同僚誣陷勾結金人,坐了自己人的大牢。後來他趁著金軍南下的混亂才逃了出來,在西山和尚洞建立基地組織抗金。
時隔不久馬擴遭到金人攻擊,戰敗被俘,被金人軟禁。他憑著在金國的人脈關係和睿智,逃了出來。1128年他來到了五馬山寨,被推舉為各路義軍的首領。
馬擴為了擴大抗金力量,迎宋高宗的弟弟、信王趙榛為首領,統管各山寨。
趙榛,是徽宗的十八子。初授建雄軍節度使,封福國公。宣和末,改安遠軍節度使,封平陽郡王,靖康元年進封信王。金兵圍汴京時,他也被俘虜。金人押送宋朝皇室兩千多人北撤,趙榛走到趙州的時候,趁機逃跑,藏匿在真定境內。當時馬擴等將領聚兵五馬山寨,找到了趙榛,擁立他為首領。山西、河北軍民聞風響應,隊伍迅速擴大到十萬人,對金軍進行騷擾和打擊,威震遠近。
為了取得南宋政權的支持,馬擴到河南商丘,南宋的臨時都城“南京”向趙構呈上奏章,懇請宋高宗趙構出兵北伐,南北會合,收複失地。趙榛在奏章中說:“今山西諸砦鄉兵約十餘萬,力與賊抗,但皆苦窘,兼闕戎器。願委臣總大軍,與諸砦鄉兵,約日大舉,決見成功。”
但是,已經被金兵嚇破膽的南宋朝廷隻求苟安,不但沒有發兵北征的意思,而且還阻攔北伐之議。隻是虛意授趙榛為“河外兵馬大元帥”、馬擴為“都元帥府馬步軍軍都總管”的空名,僅“選數千烏合之眾”交給馬擴,並下詔嚴禁義軍一人一騎渡河南下,皆須駐屯原地,聽從諸路帥司“節製”,不得隨意行動。
抗金心切的馬擴大失所望,隻得領數千名老弱殘兵北返,途中卻受到金兵圍攻,被困在大名府,無法與山寨義軍會合。
對於馬擴到“南京”請令,金兵最初以為趙構必將會派大兵北上,便趁著馬擴南下之機,派出重兵急攻五馬山寨。抗金義勇民兵孤軍奮戰,1128年九月,金兵切斷水源,山寨義軍終因寡不敵眾,連戰皆敗,山寨陷落,信王趙榛不知所終。不久,馬擴也兵敗於山東臨清。
五馬山寨義勇民兵的英勇鬥爭雖然失敗了,但對當時整個抗金鬥爭影響很大,激勵了其他地區人民的鬥誌。後來,金兵再次南下進攻南宋時,江淮人民又打起了五馬山寨的旗號堅持抗金鬥爭。
到1142年,以趙構為首的南宋王朝正式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第二次紹興和約。宋高宗趙構給金國皇帝上呈的《進誓表》中厚顏無恥地自稱“臣構”上言:“承蒙大金皇帝的恩造,允許您的臣子趙構建立屬國,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金國皇帝)生辰並正旦,臣子趙構定派遣使臣祝賀。每年貢納銀、絹二十五萬兩、匹,每年春季到泗州繳納。如果違反這個盟約,一定會受到神靈的處罰,一定會亡命、毀家、滅國。臣子趙構現在獻上這份《進誓表》,希望上國盡早降下冊封我趙構的詔書!”這與後晉石敬瑭幾乎沒什麼區別。
這正是:
愛國義士守孤城,寧死不屈報國情。
趙州禦敵斬金將,民族英雄揚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