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年,河北等路發生水災,饑民遍野。嶽飛家庭貧寒,再次應征從軍,被分撥到河東路平定軍,就是井陘西麵的平定駐守。當時禁軍編額有五指揮,每指揮有四五百人。嶽飛被編到廣銳軍充當騎兵。當時廣銳軍士的身高,規定是五尺五寸以上,約合今1.7米以上。嶽飛投軍不久,就被提拔為“偏校”。
在種師中救援太原戰役中,嶽飛參與了平定軍保衛戰。金兵圍攻太原,種師中出兵救援。金兵凶猛地向東反撲,進攻平定軍城,結果遭到種師中的英勇反擊。嶽飛等平定軍的將士們配合種師中的宋軍,收複了壽陽。不料,在種師中第二次西進時全軍覆沒,將軍壯烈犧牲,金兵乘勢進攻平定城。
平定軍頑強抗擊,使金軍損兵折將,一無所獲。最後,金兵又請東路元帥宗望出兵支援,東西夾擊,最終才占領了平定城。嶽飛勇敢地參加了平定軍的守衛戰,直到平定城被金兵攻破的危難時刻,嶽飛才突出重圍,飛奔南下。
金兵圍城,宋欽宗將如何割地賣國苟且偷生?
皇室軟弱,河北軍民能否保家衛國誓不投降?
寡不敵眾,愛國將領怎樣英雄末路戰死沙場?
在此之後,金兵東路元帥宗望接連攻占了河北很多城池,統領數十萬金兵南下,渡過黃河,圍攻北宋都城汴京開封。北宋王朝中雖有以右丞相李綱、老將種師道等為首的主戰派堅持組織京城軍民抗擊金兵,但宋欽宗在投降派的慫恿下,向金兵賠款,稱金太宗為伯父,並割讓中山、太原、河間三鎮求和,重演了五代時期石敬瑭的賣國鬧劇。
宗望、宗翰多日進攻汴京不克,北宋河北各地的守將率領愛國軍民開始增援京城。金兵孤軍深入,遭到北宋軍民的四處打擊,不敢戀戰,於是率兵北撤。
他們撤回來幹什麼?
金兵拿著北宋皇帝割地的詔書,圍攻中山、真定等城,逼迫守城宋軍“奉旨”交城割地。但這些城鎮的愛國軍民保家衛國,堅持抗金,拒不接受宋欽宗賣國割地“聖旨”。於是,不可避免地繼續戰鬥。
接下來我們說第三場戰役,井陘天長鎮保衛戰。抗金英雄是種師中將軍的堂弟種師閔。
1126年農曆九月初,金兵攻陷了太原。宗望率軍東進,直逼井陘。當時,宋將種師閔率軍鎮守井陘。
種家是北宋末年英雄世家,滿門英烈。種師閔得知金兵來犯,趕緊把天長鎮天威軍城內和各要塞的老幼鄉民護送到天台山深處,以避戰亂。這就是開頭說到的天台山洞穴中留下的石刻,體現了愛國名將的仁慈情懷和民本仁德。
種師閔招募義勇,在天長鎮加築城防,分兵把守井陘北麵的三處關隘兵寨,並親自率軍埋伏在關隘兩側,準備伏擊來犯的金兵。九月初三,宗望率領十餘萬金兵湧進井陘山穀。種師閔埋伏在固關要塞,一聲令下,山上號角齊鳴,鼓聲回蕩,頓時亂石飛滾,箭似流星,金兵死傷一片。宗望稍微退卻之後,指揮金兵反攻,動用火炮、戰車,攻破固關。種師閔寡不敵眾,迅速率領宋軍退守天長鎮城。
而後宗望重整旗鼓,加緊圍攻天長鎮的城垣。種師閔率領愛國將士頑強抵抗,固守天長鎮七天,在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情況下,井陘古城亦遭淪陷。
種師閔和數千名愛國將士被俘,他們寧死不屈,慷慨殉國,在綿曼河畔譜寫了一曲英勇抗擊外虜的悲壯挽歌。
《金史·宗望傳》記載這段曆史說:“八月,宗望會諸將,發自保州……宋種師閔軍四萬人駐井陘,宗望大破之,遂取天威軍。東還,遂克真定,殺知府李邈,得戶三萬,降五縣。遂自真定趨汴。”
這正是:
真定軍民忠義情,慷慨悲壯抗金兵。
為國捐軀忠魂在,太行滹沱頌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