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沈括察訪赴真定、科學業績千古頌(1 / 3)

鹿泉市黃岩村,是一個石頭山村。在雅石愛好者眼中,這裏是太行山中虎紋石的產地,屬於古老的喀斯特石灰岩地貌區,在石灰岩中夾著一條條河卵石泥沙的條帶。這些造型奇特的雅石都是天然形成的,它們與一千年前的一位科學家有關,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沈括。

沈括,字存中,生於1031年,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科學家、政治家。他出生在杭州一個小官吏家庭,自稱出自寒門。沈括自幼勤奮好讀,十四歲讀完家中藏書,後隨父親到福建泉州、江蘇鎮江和京城開封等地,增長了見聞。

沈括二十歲時父親病逝,他服喪三年,二十四歲踏上仕途,擔任江蘇沭陽縣主簿,就是戶籍官。當時的縣令橫征暴斂,激起民反。百姓把縣令趕跑了,沈括代為縣令。他體察民情,開倉放賑,治理水患,贏得了人民愛戴。

沈括三十三歲中進士,做揚州司理參軍,掌管刑訟審訊,相當於部隊的紀檢專員。三年後,到京師昭文館編校書籍。

在沈括進昭文館前一年,蘇軾已經進入史館。在這裏,沈括與小他五歲的蘇軾成為同事。後來王安石變法,蘇軾與沈括政見不一,兩人成為政敵。前麵我們提到過,蘇軾一生最大的倒黴事就是“烏台詩案”,而沈括是當時陷害蘇軾、落井下石者之一。人無完人,這是沈括一生幹過的最不厚道的一件事,當然這是後話。

王安石變法,三十八歲的沈括受到重用,擔任管理全國財政的最高長官三司使等重要官職。三年後,兼任司天監,相當於天文台的長官,觀測天象,推算曆書。這是他作為天文學家、科學家輝煌的曆史。

熙寧七年(1074年)八月至次年四月,四十三歲的沈括出任河北西路察訪使八個多月,這個查訪使,相當於監察特派員。他在這裏幹了不少大事,留下了不凡的業績。

沈括到任河北那年,河北蝗災嚴重,人民困苦,真定府、邢州、趙州饑民眾多。朝廷多次下詔賑濟,但仍有大量流民饑饉難耐。

饑民遍野,沈括怎樣幫助災民巧度荒年?

風口浪尖,他又如何借助賑災淘汰冗員?

舊貌新顏,定州為何清波彌漫宛若江南?

沈括到任後麵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救災。

沈括體恤民情,救災的方式很高明。他先請求朝廷,把那些因為負債被囚入牢的百姓放出來,采用類似我們現在的社區監督服刑的方法,省下給犯人的糧食賑濟饑民。而放出去的服刑人員又能回家參與秋收秋種。這種非常人性化的執法舉措,是他的創舉。

災民食不果腹,耕畜不能喂養怎麼辦?

沈括上奏官府出錢購買饑民耕牛用作軍隊的役畜,等百姓有了糧草再贖回去,相當於讓饑民拿喂不起的耕牛從官府抵押借貸無息貸款。

當時,趙州的洨河沿岸受災嚴重,饑民困苦。他招募饑民以工代賑,修繕趙州城。既解決饑民吃飯問題,又集中搶築重點城垣,深得民心,也得到朝廷肯定。

這些舉措,在賑濟災民方麵發揮了一些作用。他到任一個月,就申請動用真定府路省倉糧十五萬石,減價糶給饑民,允許百姓用金銀耕牛等物來買,每戶限製兩石。同時,沈括又請皇帝下旨,用內庫資金十萬緡和河北糧二十萬石,交給河北西路轉運司賑濟饑民。他幹的這幾件事,基本解決了恒、趙、定、深饑民吃飯的難題,扛過了冬春的饑荒。

河北作為北部邊防要地,曆來駐軍、冗官過多,朝廷每年都要撥巨款解決河北冗官的俸祿問題。在沈括之前,歐陽修曾多次錐指時弊,力主裁汰冗官,但卻因此招致忌恨。

沈括這個人很聰明,他吸取了歐陽修鋒芒畢露在朝中樹敵的教訓,選擇可行的政治策略實現自己的主張。他把握賑災的機會,帶頭用自己的俸祿賑濟災民,讓這些冗員不敢說不。他借機要求朝廷把不擔任實職的虛官全部異地安置。那些冗員在河北西路拿不到工資,人人都要求離開。這正是沈括要的結果。騰出地方,他舉薦廉潔幹練的官吏,給予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