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剛正文豪歐陽修、仕途坎坷到鎮州(1 / 3)

北宋時期,正定是河北西路首府。如今正定縣政府門前的公園就是北宋時期河北西路都指揮使衙門遺址。這裏有三株千年古槐,至今仍枝繁葉茂。衙門建築如今早已蕩然無存,唯有這幾株古槐依舊訴說著曆史的滄桑。

北宋時期在真定做過河北西路都轉運使的北宋官員有很多。其中,鹹平五年(1002年)“河北轉運使耿望,開鎮州常山鎮南河水入洨河,至趙州,以通漕運,有詔褒之。”這條運河北起石家莊市長安區古城村東,沿著東明渠向南,經過北宋、方北、東王村進入欒城縣,沿著漢唐時期的冶河古道在趙州橋附近注入洨河。這一工程,溝通了滹沱河與洨河之間的漕運,也方便了沿河農田灌溉。

在此之後,北宋傑出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出任河北西路都轉運使,相當於河北西路的省長,為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作出了貢獻。

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江西吉州永豐人。他出身貧苦,四歲喪父,母親用柴火棍在地上寫畫教他寫字,二十三歲中進士,任洛陽留守推官。

歐陽修一生多次被貶,在許多名城留下了他的宦跡。二十九歲時,範仲淹因為批評時政被貶,歐陽修因為他辯護,也被貶為湖北宜昌夷陵縣令,這是他一生第一次政治低穀時期。

四年後,歐陽修被召回京,複任館閣校勘,啟動《新五代史》的編纂,提出了一係列關於曆史人物評價的新觀點,因此,歐陽修也是一代著名的史學家。

慶曆三年(1043年),範仲淹、韓琦等人推行“慶曆新政”,歐陽修支持新政,提出了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

由於“慶曆新政”觸犯了權貴的利益,範仲淹等人遭到誹謗,被攻擊為“朋黨”。

歐陽修作《朋黨論》予以駁斥。

在風雲變幻的慶曆四年(1044年)八月,三十七歲的歐陽修被貶出京,出任河北都轉運使,來到真定。

歐陽修出任河北都轉運使,是他仕途上第二次走向低穀的開始。

當年八月,保州(今保定)雲翼軍兵卒叛亂。他們占城池,聚眾造反,影響到了宋遼邊界的安全。宋仁宗詔封知製誥田況為龍圖閣直學士,知成德軍,充真定府、定州路安撫使。三十七歲的歐陽修以知製誥、加龍圖閣直學士任河北都轉運使。他們一到任,就從真定趕赴保州,平定軍卒叛亂。

在這關鍵時刻,歐陽修麵臨著嚴峻的決斷,是出兵剿殺還是招安鎮撫?

歐陽修與田況分析了當時保州的形勢,經過商議,向朝廷提出了對叛亂軍卒實行招安的意見,皇上采納了。

皇帝招安令一出,保州兩千多名叛軍投降,動亂平息。朝廷下令坑殺了四百二十九名負隅頑抗的首惡,其餘兩千餘降兵,派人遣送河北各州安置。

當時,河北宣撫使富弼擔心這些叛卒日後再生變故,便約歐陽修到河南內黃秘密商議,準備下令各州同時行動,捕獲這些降卒,一並處死。

歐陽修雖與富弼共同參與過“慶曆新政”,後又一起被貶出京,二人誌同道合,感情親密。但歐陽修反對濫殺脅從,他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況脅從乎?”富弼翻然醒悟,他以仁德的情懷使兩千多兵卒幸免於死。

平息叛亂後,歐陽修又發現了新的問題,有投降的軍卒向他訴苦,說遣送降兵的成德軍留後、真定路都總管李昭亮和定州通判馮博文等人,遣送叛卒時,私納叛卒的女眷,霸占人家的妻妾女兒。

色膽包天,兩貪官如何私娶降軍女眷?

拍案而起,歐陽修怎樣彈劾定州通判?

鐵證如山,昭亮又究竟被誰包庇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