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對北部邊防非常重視實地調查,言必有據,向朝廷提出防禦策略。
這期間,他最大的科學貢獻就是發明了立體地圖。一次,他到邊境勘察地形,詳細描繪了地形地物,但是,軍官將帥看不懂地形高低。萬一有戰事,這地圖發揮不了作用。
於是他萌生了把地形地貌立體地反映出來的想法,以便朝廷正確認識邊境地理情況,構築防禦體係,而且讓士兵們都能看懂。
那麼,如何創造這種立體地圖呢?
沈括開始了他的探索。首先他用木板做成帶有比例尺的平麵,再到實地勘察,用麵糊和上鋸末,在木板上塑造逼真的地形地物。立體地圖就製成了,類似我們現在沙盤的製作工藝。
但當時正值冬季,用麵糊木屑製作的立體地圖,都被凍裂了,無法呈送皇上。於是,沈括又探索使用其他的材料和工藝。
一天夜裏,他的蠟燭歪了,留下來的蠟油堆在一邊。沈括就趁熱把他們堆起來,他興奮不已,立刻叫來隨從,連夜實驗,很快成功。於是便有了用蠟製作立體地圖。但用蠟製作的立體地圖,到了盛夏會不會變形?
送到宮裏,如何能長期保持原形呢?這促進沈括繼續思考。
回到官署,沈括用很輕的軟木照蠟形刻出來,再撒上染顏色的鋸末,很棒的立體地圖就出來了。第二年二月,他把立體地圖送給宋神宗,皇上大開眼界,不僅召朝中重臣反複觀覽,還詔“邊州皆為木圖,藏於內府”。
缺乏天險,邊防水長城能否遏製遼兵南侵?
拓展水域,白洋澱如何在北宋就已具雛形?
滄海桑田,鹿泉黃岩村是否曾為遠古海濱?
沈括駐真定時,深入各府州縣寨,勘察地形,興修水利,主持施工。他親自主持拓展定州的海子直抵西城中山王塚,開辟為稻田,清波彌漫,宛如江南。
宋遼時期,河北邊境在古恒山和白溝一線,也就在阜平縣大茂山到白溝一帶。尤其是東部,都是大平原,沒有天險可守。遼國騎兵如果南下,可以一馬平川地進軍定州、真定。
因此,沈括利用河湖、沼澤、水田加上茂密的桑樹、棗樹林子,讓遼國騎兵無法快速奔襲。所以,沈括開掘河渠,興修稻田,發展桑棗樹林,形成一道抵禦遼兵的水長城。經過他的努力,北宋前期創立的河北北部防線進一步向南擴展。
他上奏指出,可利用這些水澤為陣,與西麵的塘泊水田形成掎角之勢,遏製遼國騎兵。保定以西到九頃塘這個地方,保州東陽村堤以東三十裏,歐陽修當年修築的塘泊遺跡尚存。
沈括從官府出資,把百姓的一些民田用官田置換,引種水稻,種植桑棗,構築水利防禦體係,加強邊防。沈括還利用徐水、沙河、唐河和定州一帶泉水為源,引水彙入滹沱、漳、白溝等水域。從保州到滄州八百裏,建成為一片水澤,寬處達六十裏,成為抗遼的一道水澤藩籬。河北省著名的白洋澱在北宋時期也形成了雛形,正是得益於沈括。
在對遼作戰方麵,沈括認為:契丹將士善騎戰,而中原人善用強弩。我們必須大力推廣弓弩戰術。他親自製作堅厚的甲胄靶子,總結了任雄州安撫副使的他大哥沈披造弓的絕技,訓練將士們拉弓射箭的技能,要求能射中遠方飛馳的遼兵並能射透其甲胄。這種在和平時期強兵固邊的戰術,後來他寫入《夢溪筆談》。
沈括十分重視科技資料的積累。他踏遍了河北山山水水,在《夢溪筆談》中與河北相關的二十餘條科學記載,凝聚了他的心血和智慧。有一次,他遵太行而北,發現“山崖之間往往銜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亙石壁如帶”。他就琢磨:這裏東距大海近千裏,這些貝殼卵石怎麼形成的呢?這應該是海邊才有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