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李昭亮是何許人也?竟然如此大膽!
這個人,就是宋太宗的大舅哥、北宋四大名將之一李繼隆的兒子。歐陽修對此深惡痛絕,下令把定州通判馮博文革職入獄,並上書彈劾李昭亮。
他不避皇親國戚,仗義執言,上《奏李昭亮私取叛兵子女》折,揭露李昭亮私下扣留叛卒女子,並引發其他官吏競相仿效的罪行。
李昭亮發現歐陽修追查此事,就把私娶的女子轉移到外地。歐陽修通過審訊馮博文找到了被霸占的女子及轉送女子的兵士三人,人證物證俱在,歐陽修請求朝廷懲治李昭亮。但宋仁宗竟然讓李昭亮逍遙法外,不作處置。
歐陽修再次上奏《乞推究李昭亮》折,最終李昭亮被皇帝征調到異地為官。由於歐陽修堅持嚴明吏治,懲治腐敗,迫使李昭亮把搶占的民女放出。
同時,因為保州兵亂和李昭亮事件涉及河北一些無能的官員都受到歐陽修彈劾,先後被罷職,河北官場風氣有所好轉。
歐陽修在河北任職僅一年,勤政為民,愛國強邊。
針對河北的邊防,歐陽修踏遍各州,考核官員,體察民情。他上奏推舉地方官,闡述了河北邊防、吏治的重要性,主張裁汰冗員貪官,啟用德才兼備的官吏。
歐陽修出任河北西路都轉運使第二年,遼國在邊界建造城寨,扣押了定州巡兵湯則,闖過定州唐縣軍城、銀坊的地界,進行挑釁。歐陽修幾次上奏,請求朝廷派使臣向遼方抗議,維護國家尊嚴。歐陽修上奏《論契丹侵地界狀》,尖銳抨擊朝廷的對遼政策,指出:“今見朝廷常有懼敵之色,而無憂敵之心。今邊防之事措置多失其機者,懼敵之意過深也。”歐陽修分析形勢後認為:遼朝統治者麵臨內憂外患,北麵女真、渤海對其攻劫,遼主內恐國中叛亂,外有西夏之虞,他很怕我們乘虛北襲。所以在邊界虛張聲勢,囚我巡兵,侵我地界,實弱而示強,所以我們應據理力爭,不必懼怕。但仁宗皇帝一直不敢作出決斷。
針對朝廷的用人政策,歐陽修毫無掩飾地指出“今緣邊的知州、武臣不過諸司使、副通判”,官階很低,可一些剛入京的朝官,就控製朝廷軍機。我們河北轉運按察司卻不得參與,他“請自今許令本司與聞機事。”公開要朝廷給予他參知機要的權力。
為了提高邊境塘泊抗禦遼國騎兵的能力,他提出靠近塘泊附近的蘆葦等都不得采伐,要利用高大的蘆葦作為屏障,令遼兵一旦入侵,陷入水澤蘆葦之中。為了加強北嶽恒山(今阜平縣大茂山)到白溝一線的防禦,歐陽修請求從沿線開鑿水渠,利用水道構成防禦契丹騎兵的防線。凡是修渠占用百姓的田土,用官地置換或給予補償。
這些建議均沒得到允準。於是,他在憤懣之中不得不上奏《自劾乞罷轉運使》,以罷官抗爭。
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歐陽修好友、真定大總管田況改到甘肅天水赴任,歐陽修臨時代管三個月真定府節度使的官差,也惹得一些小人彈劾,而原因卻是歐陽修在編纂《新五代史》時的秉筆直書。
潛心修史,秉筆直書卻為何招來奸臣憎恨?
瓜田李下,歐陽修與外甥女究竟有無緋聞?
空穴來風,宋仁宗怎樣被迫給其罷官處分?
一名禦史叫錢明逸,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王錢弘佐的後代,因為歐陽修在編纂《新五代史》時,記載了他祖宗錢氏家族腐敗亡國的曆史,記恨在心,借機誣告歐陽修私貪公款。
開封府尹以前在四川成都做官時,歐陽修曾彈劾他貪汙官銀,因此也嫉恨在心,於是附會姓錢的禦史。仁宗命要臣進行審核,錢明逸想方設法羅織罪名,欲置歐陽修於死地。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說來可笑,就是製造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