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母儀天下曹皇後、一言既出救蘇軾(1 / 3)

在北宋時期,有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她就是宋仁宗的皇後曹氏。

這位曹皇後是曹彬的孫女,生於1016年,真定府靈壽人。她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貌雙全、忠義賢良、沉毅機敏。她十七歲時被詔選入宮,第二年九月冊封皇後。她經曆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以精明能幹輔政著稱,可惜,沒有留下名字。

《宋史·曹皇後傳》這樣評價她:“性慈儉,重稼穡,常於禁苑種穀、親蠶,善飛帛書。”可見她是一位習詩書、操女紅、性平和、慈善儉樸的嫻雅女流。

曹皇後原本不是仁宗的心上人,宋仁宗本想立張貴妃為皇後,但是因為曹皇後家族地位顯赫,仁宗爭不過太後,勉強立了曹皇後。所以,曹皇後的地位在仁宗麵前有幾分尷尬。

大多數封建帝王都有一個通病,聽不得不同意見。宋仁宗也一樣,不聽臣子諫言,動輒貶斥言官。但這並不影響曹皇後對他的勸諫。

慶曆八年,是閏正年。剛過完正月十五元宵節,仁宗打算閏正月十五再度張燈結彩鬧元宵。曹皇後認為邊疆連年有戰事,宮中應帶頭節儉開支。由於她盡力勸止,使仁宗放棄了原來的打算。

曹皇後雖然是位文弱的女性,但在關鍵時刻卻能處變不驚,從容調度,表現出一派大將風度。

一天晚上,宋仁宗宿在曹皇後寢殿。半夜裏一陣尖叫聲響起,打破了宮中的寧靜,曹皇後連忙披衣起床,查看究竟。寢殿供侍宦官何承用開門向外張望時,趙禎也穿衣想出外看個究竟。曹皇後搶先一步關上宮門,對皇上說:“宮中夜驚,有人作亂,萬萬不可出去。”事實果然如她所料,崇政殿的親從官顏秀等人謀反。他們殺死軍校後,衝進內宮,亂刀砍下了一名宮女的臂膀,於是便有了那聲尖利的慘叫。

一向舉止嫻靜的曹皇後一麵派人急召都指揮使引侍衛軍進宮,一麵命令身邊的宦官緊緊守住殿門。同時她料到反賊必會放火,當即命令宦官們提著水桶暗中跟蹤。果然,反賊打不開殿門,便舉火焚簾,宦官們慌忙潑水。派出的宦官、侍女,曹皇後都剪掉他們的一綹頭發以為標識,說:“平賊後論功行賞,誰出了力,以此為證。”這一手,一石二鳥,既可以辨認是否是自己人,論功行賞,也可以防止叛亂的宦官蒙混進來。由於指揮得當,宦官、宮女們個個奮勇抵抗,直到衛隊趕到,一起擒滅了反賊。一場叛亂,被曹皇後平息了。

如果說,平息叛亂中的鎮定自若顯示的是曹皇後果敢的大將風度,那麼,處置的另一樁大事,則體現了她足智多謀的政治智慧。

先帝駕崩,宮廷亂局曹皇後將會如何應對?

並非皇子,趙曙為什麼能順利地承接皇位?

垂簾聽政,皇後大權在握卻為何謹小慎微?

宋仁宗的兒子都早夭,到仁宗五十三歲時,仍膝下無子。在宰相韓琦、要臣司馬光等人的一再請求下,仁宗才把宗室濮安懿王趙允讓的兒子立為太子,賜名曙。

趙曙四歲就被養育在宮中,曹皇後精心撫育。後來趙曙回到濮王府第,始終牢記曹皇後的教誨,篤孝儉樸,刻苦讀書,學有所成。

趙曙當皇太子剛過半年,仁宗突然崩逝。時值深夜,左右宦官都提議宣召宰相,但曹皇後卻非常冷靜。她先收齊各宮門鑰匙,嚴令宦官秘不發喪;然後派人看守住禦醫,一概不準離去;自己則照舊到禦廚房為皇上取粥,一切裝成仁宗健在的樣子。

其實,曹皇後早已秘密派人請來太子趙曙,趕在拂曉之前,將新皇帝繼位之事準備停當。次日清晨,宰相韓琦率執政大臣依然像往常一樣上朝,剛想掀簾進殿,侍立在前的宦官說:“皇後在此!”韓琦後退一步立在簾外,忽聽裏麵傳出了曹皇後的哭聲,皇後哭著說:“天不幸,夜間皇上忽然成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