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無奈,隻好身先士卒出征,他對上司潘美說:“我本想看準時機,痛擊敵人,報效國家。看來這次我不得不先死。”但他畢竟是長期戍守邊境的名將,雖然知道前方凶多吉少,但還是想盡一切辦法爭取有利戰局,尋求一線希望。他指著山西朔州的陳家峪對潘美說:“希望你們在這個穀口,埋伏步兵和弓弩手。等我兵退到這裏,你們兩麵夾擊,也許有轉敗為勝的希望。”
楊業出兵沒多遠便遇到了圍攻宋軍的遼軍。楊業率軍拚殺,邊打邊退,把遼軍引向陳家峪。可是等他到了陳家峪,卻沒有宋軍接應。潘美帶領的主力到哪兒去了?難道真的像《楊家將》小說裏講的潘美故意陷害楊業嗎?
原來出戰以後,潘美本在陳家峪接應他的戰友楊業。等了一天,不見楊業歸來。於是監軍王侁說遼兵可能已經撤退,楊業或許正在進攻遼兵,收複失地,就命令潘美把伏兵撤離陳家峪。
楊業見約定的地點沒人接應,想到自己必死無疑,隻好帶領部下與遼兵搏鬥。
兵士們個個奮勇抵抗,無奈遼軍越來越多,楊業對兵士說:“你們都有自己的父母家小,不要跟我一起死在這裏,我來掩護你們,你們趕快突圍出去,也好讓朝廷得知我們的情況。”在這關鍵時刻,兵士們看著楊業浴血奮戰的情景,都流下熱淚,沒一個願意突圍。最後,這些愛國的兵士全部戰死。楊業更是身受十幾處傷,渾身是血,還來回衝殺,遼兵的冷箭射中他的戰馬,並乘機將他俘虜。楊業被俘後,遼將勸他投降,他寧死不屈,在遼營絕食三天三夜,英勇就義,享年五十九歲。
楊業戰死的消息傳到東京,朝野悲痛,山河哀婉。宋太宗痛失一名勇將,非常難過,也非常氣憤,下令削潘美三級,把王侁流放邊地。楊業的後代繼承他的事業,兒子楊延朗、孫子楊文廣在保衛宋朝的戰爭中都立了功。他們一家的英勇事跡得到人們的傳誦,民間流傳的楊家將故事,就是根據這段曆史演繹出來的。
歐陽修在《楊使君墓誌銘》中說楊業“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裏兒野豎,皆能道之。”
忠奸難辨,潘美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兵不血刃,他怎樣成為太祖即位功臣?
第一良將,曹彬故裏有哪些曆史遺存?
楊業是個不幸的人物,前半生為北漢割據政權賣命,後半生為大宋效力,卻在雍熙北伐抗擊遼兵時,被監軍斷送了性命。潘美和曹彬等名將,都因為作戰失誤,使楊業深陷絕境,慷慨赴死。楊業又是幸運的,因為他在後世被美化為偉大的英雄,甚至為了完美他的愛國形象,後人竟把他的領導潘美醜化為僅次於秦檜的北宋第二惡人。我們要給河北大名人潘美平反,使楊業喪生的曆史罪人,主要是監軍王侁,而不是潘美。事實上,這個潘美非但不是一個奸臣,還是一個對北宋王朝忠誠、為國家統一功勞卓著的開國元勳,在戰功和曆史貢獻上,絲毫不比楊業差。
潘美雖然不是石家莊人,但他父親卻是戍守常山的軍校。潘美從小就在真定一帶長大,年輕時英俊倜儻、一表人才。後周世宗柴榮作開封府尹時,潘美就在他的手下做事。後周世宗禦駕親征北漢,二十多歲的潘美領精兵數千贏得狙擊遼軍的勝利,使北漢大敗,遼軍也“棄甲而遁”,高平之戰大獲全勝,潘美功不可沒。
宋太祖陳橋兵變後,為了和平回京即位,選了威望很高的潘美隻身進京。潘美召集文武百官,講明道理,安撫後周朝臣,使趙匡胤兵不血刃回到京城,登上皇帝寶座,實現了不流血的王朝更替。
曹彬因為雍熙北伐時失誤導致北伐戰敗,被降職罰薪。雍熙四年重新起用,宋真宗繼位,曹彬再次當了丞相,但第二年病逝,終年六十九歲。
曹彬雖因雍熙北伐慘敗,斷送了北宋收複失地的前程,但他作為開國元勳,他的為官、為人之道和言行都成了後世的典範。《宋史》對曹彬的評價是:“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為宋良將第一。”“伐二國(後蜀、南唐),秋毫無犯。位兼將相,不以等威自異。”
在靈壽縣城南的崗頭村,有一塊兩米多高的漢白玉石碑,是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曹氏後人為曹彬立的碑。二龍戲珠碑帽上篆額:萬古流芳,正麵楷書“宋武惠王曹彬故裏”八個大字。曹彬有七個兒子,較有名的是曹瑋和曹璨,尤其曹瑋是征服吐蕃、抗擊西夏的一代名將。
在北宋百年抗擊外族戰爭史上,傑出將領璨若繁星,但有資格被南宋理宗列入昭勳閣二十四功臣的北宋武將隻有四人,就是曹彬、潘美、曹瑋、李繼隆。
這正是:
名將潘美蓋世功,蒙冤千年難得鳴。
慷慨楊業殉國難,曹彬功過後世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