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文化名城正定,北宋時期是真定府、鎮州、真定縣的治所,還是成德軍和河北西路首府,政治、經濟、軍事地位非常重要。
石邑這個名字早在春秋後期就有了,趙簡子的密臣董安於曾經到這裏視察,治理石邑。戰國時期,石邑是中山國的城垣之一,後來被趙武靈王攻占。
秦朝設置石邑縣,當時石邑縣的治所在封龍山北側的南故邑村北。隋朝時期,石邑縣遷到了石家莊市振頭一帶。隋開皇十六年,把石邑縣西部分出去,設置鹿泉縣。唐朝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改名獲鹿縣。
北宋開寶六年(973年)把石邑縣並入獲鹿縣,使這一地區的軍事、政治中心西移,強化獲鹿城在控製太行山門戶方麵的作用,提高這座城垣的軍事地位。真定的戰略地位如此重要,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這一帶也連續發生了幾次戰爭。
宋太宗雍熙北伐失敗後,北宋從戰略進攻轉向被動防禦。而遼兵卻轉守為攻,得寸進尺,連續三次南下,一次比一次凶猛。在這種情況下,剛剛被遼兵打得大敗的北宋王朝派誰來禦敵呢?曹彬不行了,潘美被貶了,楊業殉國了。
怎麼辦?宋太宗想到了他的大舅子李繼隆。
李繼隆,字霸圖,山西上黨人。他父親是北宋開國名將,妹妹經趙匡胤撮合嫁給趙光義為妻,便是後來的明德皇後,李繼隆就是宋太宗的大舅子。這個李繼隆跟隨宋太祖滅北漢,勇冠三軍,戰功赫赫。
群臣被貶,李繼隆卻為何能獲得意外升遷?
中央集權,北宋皇帝將用何謀略收攏兵權?
運籌帷幄,李繼隆抗遼究竟有何神機妙算?
在雍熙北伐宋軍戰敗撤退過程中,隻有李繼隆的部隊且戰且退,安全撤回。遼軍主帥耶律休哥看了很感歎:“宋國能有這等堅韌的大將,難得!”
雍熙北伐失敗後,各路將帥大都被處分,貶官降職,唯有李繼隆因戰功被委任為鎮州都監,駐守真定。因為宋太宗趙光義明白,唯有大舅哥李繼隆能夠在河北鎮州、定州抗擊遼兵,保衛北部安全。於是就拉開了李繼隆鎮守真定、大戰遼兵的序幕。
雍熙北伐之後,遼軍乘勢南下,耶律休哥帶領遼兵直抵滿城。身為成德軍監軍的李繼隆,率領宋軍從真定北上,在石家莊和保定交界一帶,與遼兵決戰。李繼隆大膽改變了皇帝欽定的作戰陣法,利用鎮州、定州一帶的湖泊、蘆葦蕩和桑棗樹林為掩護,靈活調動宋軍作戰,大敗遼軍的精銳,斬首萬級,俘獲三萬遼兵,取得了阻擊遼兵難得的一次勝利。
在北宋,為防止各地將帥們兵權過重,威脅皇權,兵權歸於朝廷。每次用兵,都是臨時調撥士兵,製定作戰方案,甚至事先安排陣法。難得李繼隆能夠在戰場上隨機應變,取得抗遼的勝利。
遼兵在李繼隆麵前吃了敗仗。988年,集結重兵,再次南侵,攻陷長城口,守城的宋軍拒絕投降,全部壯烈殉國。耶律休哥領兵南下攻破安國祁州,殺向唐河。
李繼隆率領宋軍的易州騎兵,親自衝到前線和遼軍短兵相接。他利用優勢地形,把遼國騎兵吸引到樹林附近,利用林地對遼兵進行衝擊,“斬首萬五千級,獲馬萬匹”,使耶律休哥統帥的遼軍再次慘敗。
一年之後,耶律休哥親率八萬鐵騎南下。李繼隆召集鎮州、定州、高陽關的精銳人馬一萬人圍剿南侵的遼兵,采取奇襲戰術,各個擊破。他派遣一路軍隊乘耶律休哥和遼軍吃早餐的時間,突然襲擊,遼軍頓時混亂,相互踐踏,潰不成軍。作為遼兵主帥的耶律休哥手臂差點被宋軍砍斷,狼狽逃竄。隨即,李繼隆率兵從真定北上,再次攻擊遼軍,遼軍慘敗而逃。李繼隆率軍追殺,斬殺了遼國的丞相皮室。宋軍追擊了幾十裏,遼軍退到曹河,又遭到北路宋軍的伏擊,傷亡慘重。
這一戰,顯示了北宋軍隊抗遼的實力,遼軍自雍熙北伐以來的猖獗氣焰被打了下去。
從此不敢與真定的守將李繼隆正麵交戰。
後來李繼隆西征西夏,也是戰功赫赫。
他為人剛直,機智多謀,宋太宗讚揚他有“七擒之智”。與潘美、曹彬等四人,被南宋理宗列入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列,名不虛傳。
李繼隆被調到陝西,抗擊西夏。皇帝派衡水人傅潛,出任鎮、定、高陽關都部署。他本來應該和李繼隆一樣駐守真定,可他為了顯示自己抗遼的勇氣,帶領大軍駐守定州。結果在遼軍的攻勢下閉門固守不敢出戰,坐視遼兵從定州、真定周邊南下,進攻趙州,眼看著遼兵在趙州燒殺搶掠。
遼兵一看,走了李繼隆,河北就如入無人之境,於是騎兵長驅直入,經過趙州、石邑一帶到了邢州,四處搶掠,長達一個多月。趙州、石邑、邢台一帶的百姓,紛紛扶老攜幼爭著進城躲避,導致真定、趙州、定州之間的道路堵塞。
後來遼軍發現河北的宋軍不值一提,就轉而進攻定州。傅潛不敢率兵出戰,命令鎮州行營鈐轄李繼宣從真定帶領三千騎兵進擊圍攻定州的遼兵。而當時,傅潛城內有八萬步騎兵,李繼宣隻有三千人馬,八萬步騎兵坐等三千人馬營救,傅潛之怯懦,一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