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曹彬功業留千秋、潘美楊業皆英雄(1 / 2)

986年,宋太宗趁著遼國老皇帝死了,十二歲的遼聖宗繼位之機,發動了第二次北伐。這場戰爭,從河北的大名、真定發兵,因為年號是雍熙,所以史稱“雍熙北伐”。宋太宗分別以河北人曹彬、潘美等為元帥,兵分東、中、西三路,北征遼國。當時楊業已經歸降宋朝,宋太宗讓他為西路軍副將,隨西路軍元帥潘美出征。

靈壽人曹彬,出生在將門世家。曹彬的父親曹芸是後漢成德軍節度都知兵馬使,駐守真定。曹彬是成德軍牙將,給他爹當警衛隊長。後周太祖郭威的貴妃真定人張氏,就是曹彬的姨媽。後來郭威的家眷被後漢隱帝殺害,他發兵奪了後漢皇位,當上皇帝,把張貴妃的外甥曹彬從真定調到京師,予以重用。曹彬並沒有因為自己是皇親國戚而忘乎所以,而是遵守禮節,矜持守法。後周世宗繼位後,曹彬參加了征伐北漢的戰役,表現出不凡的軍事才能和政治素質。

趙匡胤發動陳橋之變當上皇帝,曹彬作為後周世宗的親戚,明白“識時務者為俊傑”的道理,非常明智地歸順北宋皇帝,受到宋太祖的賞識。宋太祖趙匡胤征伐北漢的時候,曹彬受命和潘美分兵進攻。他率騎兵攻山西省臨汾,俘獲兩千餘人,擊退遼國六萬援軍,軍威大振,升左神威將軍,成為北宋主要將領。後來曹彬奉命南下,率兵伐後蜀,三峽一帶郡縣全部攻克。他治軍嚴明,三令五申要求將士們絕不許濫殺。他總是以仁義之師,勸誡敵軍將士歸降,所謂“繳槍不殺”,所以後蜀的守兵紛紛迎降,人民心悅誠服。

揮師南進,金陵城下曹彬為何偃旗息鼓?

以德服人,他將如何巧妙處置犯錯下屬?

雍熙北伐,一代名將為何出現重大失誤?

在攻克成都時,有些將士貪財劫色,搶掠婦女。曹彬下令把一些有姿色的婦女集中起來,派人嚴加保護,並故意向兵士說:

“這些婦女是要獻給朝廷的,誰要是敢於侵犯,殺無赦。”當時有人懷疑曹彬假傳聖旨。戰爭結束後,等局勢穩定了,曹彬把這些女子全數送還家人,班師回朝。宋太祖知道曹彬清廉律己、仁義之師的這些作為後,非常賞識,授他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曹彬成為趙匡胤親密的將帥。

975年,曹彬作為主帥,與河北大名的名將潘美一起率軍伐南唐,包圍金陵南京城。

曹彬主動延緩攻城,希望南唐後主能主動歸降,避免攻城的殘殺。南唐後主和他的大臣百餘人來到軍營門前請罪,曹彬對他們以禮相待,順利地平定了南唐,為大宋王朝的江山統一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回朝覲見宋太祖時,奏章中寫道:“奉皇帝命令去江南辦事回來。”把攻下那麼大一個城,輕描淡寫地說成是辦事去了,他的謙恭、不誇耀達到了如此地步。當然,他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曹彬位居高官,十分謙和,遇事多為百姓著想,待人仁厚。在徐州為官時,有一吏員犯了點罪過,應處以杖刑,但是曹彬卻先把他放回家,要等一年後再杖罰他。事後曹彬說:“此人新婚,如果馬上杖罰,他的父母必然以為是兒媳婦帶來的不吉利,會招致責罵,使其難以自存。我拖延杖罰他,於法也並不妨礙。”可見法治也可以很人性化。

宋太宗繼位後,加封曹彬同平章事,參與策劃平滅北漢。曹彬隨宋太宗伐太原,獲勝回朝。在雍熙北伐中,曹彬、潘美、楊業三路軍馬出征,決心收複被石敬瑭出賣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起初,三路大軍分路進攻,都旗開得勝。但三路軍卻不能協同作戰。原因是這三路軍馬都非常勤快,爭搶著出兵。其中,潘美、楊業的西路軍人馬出了雁門關,很快收複了四個州。

曹彬率領的東路軍急功冒進,很快攻占涿州。宋太宗派使者阻止曹彬前進,要他等與另兩路大軍會合後,再共同進攻遼都幽州。東路將帥得知西路潘美的大軍累建奇功,搶功心切,輕敵冒進,結果在涿州西南的岐溝關大敗,導致宋兵全線崩潰。隨從中路軍禦駕親征的宋太宗趙光義,麵臨全軍覆滅的危險。他狼狽地乘了一輛驢車逃回東京。

雁門關下,楊業為何不能施展退敵妙計?

陳家峪口,潘美爽約戰友究竟是何用意?

身陷重圍,楊業如何血戰沙場舍生取義?

西路軍得到撤退的命令,主帥潘美、副將楊業都是仁義名將,要掩護著四州的百姓一起撤退。但是帶著如此多的百姓如何撤退呢?楊業想了一個辦法。他建議出兵佯攻,派精兵埋伏在退路要道,伏擊遼兵,掩護軍民撤退。而由皇帝委派的監軍王侁剛愎自用,他說:“我們有幾萬精兵,難道還怕他們嗎?隻管走雁門大路,好讓敵人見了害怕。”楊業說:“現在東路軍和中路軍已經大敗,形勢是敵強我弱,如果我們這樣做,將士們將付出很重代價。”王侁嘲笑說:“楊將軍不是號稱無敵嗎?現在怎麼畏縮了,是不是另有打算?”這句話激怒了楊業。楊業原本是北漢的大將,和北宋打仗多年,後來宋太宗招降了他。他強忍著憤怒說:“我並不是怕死,隻是怕讓兵士們白白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