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成德易主起兵變、韓愈真定平動亂(1 / 2)

承嗣之侄,河北盧龍人。

田弘正在魏博節度使任上,多次協助朝廷討伐藩鎮叛亂,出兵圍剿成德軍節度使王承宗,迫使王承宗歸順朝廷,深受朝廷器重。

田弘正奉命到鎮州,接任成德軍兵權。對於田弘正來說,此次上任,危機四伏。原因有二:第一,田弘正任魏博節度使期間,與成德軍將士們連年征戰,已有世仇。第二,曆來都是由成德軍內部接任藩帥的牙將鎮兵們,絕不甘心接受唐王朝的擺布,更不願被田弘正統治。

所以,在田弘正上任僅僅幾個月後,就發生了兵變。策動這場兵變的主使就是成德軍的一個騎將王廷湊。

王廷湊是三代遷居鎮州的回紇族騎將,從小勇猛剽悍、為人奸詐,本無姓氏,是成德軍節度使王武俊手下牙將,後因功被收為幹兒子,所以隨王武俊姓王。因為受到王武俊家族的信任,王廷湊升為成德軍的衙內兵馬使,掌控了整個真定城內重要的兵權。

田弘正到任以後,王廷湊依仗在成德軍將帥兵卒中長期積累的勢力,煽風點火,舉兵造反,殺了田弘正一家及其從魏州帶來的官吏家人三百多口,自稱“成德軍留後”、知兵馬使,控製了成德軍的軍政大權,並公開要求唐王朝委任他為節度使。

宮廷震怒,唐穆宗將派誰征討叛兵?

事出有因,成德軍為什麼難以平定?

被逼妥協,唐王朝將如何結束戰爭?

皇帝非常氣憤,堅決不允。於是,王廷湊派人殺了與朝廷親近的冀州刺史,向皇帝示威。意思就是說,“在河北的鎮趙冀定這個地盤上,我想讓誰死,誰就別想活。朝廷任命誰都沒用,必須是我說了算,不然,我就接著殺你的官吏。”

王廷湊的大逆不道和殘忍殺戮,使部分成德軍的將領擔心王廷湊的叛逆株連到本家族的性命。所以,有一個將領聯絡了五六個親密將領,準備起兵謀殺王廷湊,終因王廷湊耳目眾多,計劃泄露,這幾位將領與所部士兵三千人遭到殺害。

唐穆宗李恒聽說王廷湊殘殺朝廷命官的叛逆行為,震怒不已,命丞相裴度率九路十五萬大軍進行征討。此次出征的大將,都是唐朝的著名將領,久經沙場、戰功赫赫,但在征討成德軍節度使的戰鬥中,卻慘遭失敗。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

第一,成德軍節度使經營恒趙冀定諸州多年,已經形成了堅如磐石的內部軍政控製機製,子承父業、父亡子襲、兄亡弟承或帥亡將承,軍隊的戰鬥力極強。而且河北中部水土肥美,農業基礎雄厚,具有長期征戰的經濟實力。

第二,裴度進攻成德軍過程中,另一位丞相元稹,與宦官勾結,不斷破壞裴度等將帥的軍事行動。

第三,唐朝皇帝在戰爭中慣用宦官監軍,在作戰軍隊中委派宦官“中使監陣”,直接幹預作戰指揮,因此處處受到掣肘,貽誤戰機。為此裴度曾經憤慨上書說:“本來我受命領兵進軍,應該具有指揮的權利,可是朝中奸黨百般阻撓,從中作梗,生怕我有尺寸之功。”

第四,唐王朝名義上集合諸道十五萬軍隊,實際上大部分是借用各地節度使的軍隊,形成合圍之勢,動用的朝廷禁軍不過是為聲援而已。而各道出動的軍隊,都是相互觀望,誰也不肯為朝廷賣命,並且宦官控製的所謂皇帝的禁軍——神策軍,招募的大都是市井之徒。這群烏合之眾,豈能與成德軍節度使“大河之北,地雄兵精”的軍隊同日而語。

而當時的王廷湊又有幽州節度使的支持,兵多將廣,勢力正盛。結果,朝廷敗北,王廷湊就越發囂張,其囂張程度從他對冀州刺史牛元翼的態度上可見一斑。

牛元翼原是成德軍下屬的一員大將,任冀州刺史。在朝廷九路大軍討伐王廷湊的過程中,他主動歸順朝廷,起兵反對王廷湊。

但是牛元翼根本就不是王廷湊的對手,朝廷派出多路軍隊出兵解救,都沒能成功,不得已允諾王廷湊為成德軍節度使,令其放過牛元翼。可是王廷湊就是不肯放人,唐穆宗不得不委派韓愈出使成德軍,平息動亂。

臨危受命,韓侍郎將怎樣深入虎穴龍潭?

同意放人,王廷湊又提出什麼附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