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成德易主起兵變、韓愈真定平動亂(2 / 2)

性命難保,牛元翼最終又能否抽身脫險?

韓愈受命出京師之前,眾朝臣都替他感到害怕。皇帝給他的詔諭,也是讓他到了鎮州境內,可以觀事勢,不一定必須麵見王廷湊。而韓愈卻說:“如果製止了叛亂,這是君王的仁義所致。如果我死了,這是作為臣子的義氣名節。”

韓愈到了鎮州之後,王廷湊擺出一副劍拔弩張的威嚴氣勢,帶甲的兵士們站立滿屋,個個怒目而視。韓愈問王廷湊這是什麼意思,王廷湊說:“這不是我的意思,而是這些軍士們不服。”

韓愈義正詞嚴地說:“朝廷已經封你為尚書,認為你有將相之才,所以委任你為成德軍節度使,沒想到你連這些兵卒都管不住。”

站立一旁的士兵質問韓愈:“仙逝的成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師王承宗曾經為朝廷打擊朱滔,我們的血衣還在,我們這支隊伍如何有負於朝廷,為什麼朝廷把我們當作叛賊發兵征討?”

韓愈一聽,拍案而起,大聲說:“你們說得好!這說明成德軍的將士們,其實不是叛逆,你們懂得什麼是正義,什麼是忠奸,什麼是人臣,什麼是叛逆。看來,你們還能記得先太師王承宗的功德。”

韓愈慷慨陳詞,從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講到藩鎮節度使李元濟、李師道的叛逆:“他們的子孫有誰還活著呢?又有誰享受高官厚祿呢?請你們想想!而田弘正田令公以魏博節度使歸朝廷,他的子孫們,即便是繈褓中的孩子,也被封為官。”

王廷湊聽到這些話,對韓愈很敬畏,也恐怕將士軍心動搖,所以命令軍卒們都出去,私下對韓愈說:“侍郎來到我成德軍,您想讓我王廷湊幹什麼?”

韓愈說:“本來,朝廷的神策軍和羽林軍、龍武、神武六軍的將領中,像牛元翼這樣的人有很多,但他畢竟歸順了朝廷,朝廷為顧全大局,不能把他丟棄不管,給他個官職讓他上任就是了,為什麼你到現在仍包圍深州,不放他出城?”

王廷湊終於被說得理屈詞窮,隻好答應韓愈,馬上將牛元翼放出來。

牛元翼單騎出奔,牛元翼的深州大將臧平等人舉城投降王廷湊。王廷湊指責臧平等人一直堅守,殘殺了臧平和牛元翼的家眷將吏一百八十多人。這個王廷湊雖然給了韓愈很大的麵子,但是最後還是殘殺降將,跟朝廷示威。

韓愈的鎮州之行,單身匹馬,宣慰亂軍,不費一兵一卒,平息了叛亂。回朝之後,他被朝廷委以吏部侍郎,就是管理朝廷官吏的副部長。後來,韓愈晉升為京兆尹兼禦史大夫,在他的整治下,社會定,盜賊止。後他又相繼調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長慶四年,韓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卒於長安,終年五十七歲。

韓愈一生雖然很少到達藩鎮割據的河北地區,但是他憂河北民眾之憂,憤朝廷削藩之憤,始終對河北的藩鎮割據勢力耿耿於懷,一直支持朝廷消除藩鎮之患,維護國家統一。雖然他奉詔到成德軍安撫王廷湊,但是在他的心目中,諸如王廷湊這類的所謂節度使,都是朝廷的叛賊、國民的死敵,必欲處置剿滅而後快。他屢次向皇帝上呈削藩奏陳,終因唐王朝內憂外患、要臣內訌、國力日衰而無力平叛。韓愈隻能懷著抑鬱之情,憤憤而不平。韓愈一生在政治上為官剛正,仕途坎坷,屢遭讒謗,終不得誌。因此他發憤治文,以抒滿腔抑鬱悲憤之情。政治上的失意、社會的黑暗,都促使韓愈向文學上發展,並在文學上成就了一番事業。他的名作《師說》,係統提出師道的理論,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傳世的格言警句。譬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漄苦作舟”“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等等。可惜韓愈隻活到五十七歲。

韓愈留在河北的一場特殊經曆,被後世千古傳頌。雖然他沒能最終平滅成德軍的割據,但他靠智慧和機智,贏得了成德軍節度使王廷湊的尊重,取得了宣慰成德軍的重大功德。

這正是:

藩鎮易幟現驕兵,殘殺主帥朝野驚。

一代文豪負大任,深入虎穴平亂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