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弑主求榮王武俊、割據真定傳子孫(2 / 2)

“朱滔一旦攻克魏博,你原來所屬的易定地區也會馬上歸朱滔。那時候,朱滔必然會率領幽州、易定、魏博三道之兵,加之數千回紇騎兵,直攻你所在的常山郡。如果你的常山不守,河朔地區就全部歸於朱滔。不如我們合兵救援田緒,打敗朱滔,他哥哥就失去後援,等到皇帝還都長安,論功行賞,你就是第一功臣。”李抱真的謀士一席話說到王武俊心坎上。於是,王武俊率軍南下,與李抱真會合,雙方聯營而進,攻擊僭偽稱帝的朱氏家族。

王武俊巧妙布陣,正麵衝擊和伏兵策應相結合,大敗朱滔的軍隊三萬多人馬,不到一個時辰,斬殺一萬多,逃走一萬多,隻剩下數千兵入營死守。幸虧天降大霧,王武俊、李抱真才停止追殺。半夜,朱滔焚燒營壘,丟下輜重兵器,帶著殘兵出南門向德州逃遁,不久就連病帶氣死在幽州府中。

王武俊與李抱真聯兵打敗朱滔,深得朝廷厚賞。王武俊從一個驕橫的叛將一下子成了朝廷平叛的功臣,被朝廷封為檢校太尉兼中書令,爵位高到極致,還建廟京師,他的子弟在繈褓中都有官封。

這個藩鎮頭子弓馬絕倫,晚年以遊獵為樂,最高紀錄一天射雞兔九十五隻。此人興風作浪一輩子,竟得善終,活了六十七歲病逝。他死後,長子王士真襲位,尊奉朝廷,平安無事。可是後來,王士真的兒子王承宗,也就是王武俊的孫子襲位,此人驕橫跋扈,非常猖獗。

一代梟雄,王承宗為何膽敢派刺客襲擾京城?

秘不發喪,他死後家人為何要刻意隱瞞實情?

走馬上任,梟雄兄弟如何說服家人歸順朝廷?

元和十年,815年,趙郡讚皇出身的唐代名相李吉甫病逝。唐憲宗把軍政大事交給丞相武元衡和裴度。武元衡、裴度與李吉甫一樣,竭力主張消除藩鎮勢力,維護朝廷尊嚴。因為藩鎮割據勢力實在是狂妄到了極點,他們不僅在藩鎮說一不二,而且直接威脅著朝廷安全。

由於武元衡力主削藩,王承宗和山東的一個藩鎮頭子密謀,居然派刺客到長安城行刺,殘殺一品大員,製造了兩位丞相一死一傷的重大惡性事件。

冬天一個早上,天還不亮,武元衡騎馬上朝,王承宗派去的刺客從暗處用利箭射擊武元衡,由於天黑,沒有射中,武元衡的隨從嚇得狼狽逃跑。刺客抓住武元衡,一刀就把他砍死了,還取了顱骨而去。接著,刺客又跑到京師通化坊,到丞相裴度的府第繼續行刺。結果裴度命大,由於帽子很厚,腦袋被砍了一下,他掉到了路邊溝裏,才幸免一死。裴度的仆從叫王義,這小夥子很勇敢,他上去抱住刺客,大聲呼號,刺客砍斷了王義的胳膊才逃跑了。這件事令京師震驚。連一品丞相的性命都難保,這唐王朝的京城還有什麼安全可言?這件事引起朝野共憤。因此,王承宗也遭到唐王朝大軍的一再征討。

雖然唐朝的征討沒有取得勝利,但是王承宗不久病死了。他的下屬效仿當年李惟嶽的做法,秘不發喪。因為王承宗的兩個兒子都被送到朝廷作為人質,他的部將們還想自立藩帥,所以王承宗的幾個部將就慫恿王承宗的祖母也就是王武俊的夫人下命令,傳令親軍將領,立王承宗的弟弟、二十歲的王承元接管成德軍節度使。將士們跪拜著求他接受帥印,他堅決不要。王承元說,朝廷已經派監軍到了鎮州,藩帥任命要請朝廷定奪。

等到監軍到來,王承元告訴眾將領:“既然你們都不忘我家祖宗先德,不因我年少而推舉我主持軍務,我就要盡一下忠孝之誌。”

將領們都表示聽命。王承元非常明智,他熟讀儒家典籍,目睹了父兄殺害上任節度使和將領的行徑,感悟到藩鎮割據給地方和國家造成的傷害。他深刻反省,上表朝廷,請求交出兵權,入朝歸順。朝廷大力褒獎王承元的行為,下詔任命他到河南滑縣出任義成軍節度使。麵對這種局麵,成德軍的將領官僚們都堅持阻攔,哭號不止。王承元拿出家裏的財寶安撫將領們,軍中才稍微安定下來。

最後,王承元總算脫身出了真定城,按照朝廷旨意,到河南滑縣赴任去了。

這個契丹家族,從王武俊殺了李惟嶽而控製兵權開始,先後三十八年,傳了三代,到此而放棄藩鎮割據,結束了契丹王氏家族割據的局麵,王承元也是成德軍曆史上唯一一個主動放棄割據的節度使。

這正是:

契丹悍將王武俊,弑主叛亂為逆臣。

反戈一擊建功業,傳位三代交藩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