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曆了八年的安史之亂,大唐王朝從鼎盛走向衰落。安史之亂之後,在那個特定的曆史階段,先後登上真定政治舞台的主角兒有三個人物:第一代藩鎮割據的成德軍節度使李寶臣、李寶臣的親家田承嗣、李寶臣的兒子李惟嶽。
在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正定,縣城的解放街劇場北側,有一通高大的唐代碑刻,碑額篆書“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當地俗稱“封凍碑”,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個清河郡王,就是唐肅宗給李寶臣的封號。這通巨大的石碑,就是記載李寶臣功德的碑記,也是唐代藩鎮割據留下的重要碑刻。
安史之亂平息後,安祿山、史思明的一些部將、州郡的太守先後歸降了朝廷。唐王朝經曆了八年的征戰已經兵困國窮,實在無力徹底征服河北的這些叛軍將帥,隻能給他們委以高官,奉以厚祿,讓他們繼續控製原來占據的郡縣。於是,這些悍將太守,就成了控製河北州郡的節度使,並且由此形成了藩鎮割據地區。其中,控製石家莊市乃至衡水、滄州、邢台、保定一帶的第一代成德軍節度使李寶臣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
李寶臣,北京一帶內遷的奚族人。他善於騎射,曾被安祿山手下姓張的大將收為幹兒子,取名張忠誌。這個幹兒子很為安祿山賣命。他曾率驍騎十八人搶劫太原尹,後來率領精兵駐守在土門關。安祿山被自己的親兒子殺了以後,張忠誌被委任恒州刺史,駐真定城,控製恒州周邊十幾座城垣,成為河北中部最重要的叛匪將領。在大唐軍隊圍剿叛匪的時候,他跟史思明一起歸順了唐朝,又被授予恒州刺史,皇上還詔封他為密雲郡公。後來,史思明再次叛唐,張忠誌又跟隨史思明再次反叛。當史思明也被自己的親兒子殺死以後,張忠誌就派遣自己手下的將領王武俊殺了史思明委任的恒州刺史,率領恒、趙、深、冀、易、定六個州的戰卒五萬人投降了朝廷,打開土門關迎接王師,被皇上封為趙國公,他的軍隊被命名為成德軍,他成為節度使,被賜予皇帝家族的姓,取名李寶臣,並被賜予鐵券,擁有免死權。他受命繼續控製恒州、趙州、深州、冀州、定州、易縣六州,相當於石家莊市、保定市、衡水市和邢台市北部全部由他掌控,從此開始了成德軍長達一百多年藩鎮割據的曆史。
李寶臣雖然表麵上歸順朝廷,其實一直心懷異誌。他占據六州地域,擁兵數萬,軍庫豐盈,而且與已經紛紛成為節度使的原來那些叛將們聯結姻親,互相娶嫁兒女,相互勾結,對抗朝廷。這些以往的叛軍將領,雖然成了唐朝的節度使,實際上卻各自為政,割據一方,有時候為了各自利益,相互征殺。
再來說第二個人物,田承嗣,河北盧龍人,出生於一個行伍世家。他與李寶臣一樣,都是安祿山的悍將,也是在唐朝消滅史朝義的時候,歸降朝廷,被封為魏博節度使,駐守魏州,就是大名府。他和李寶臣本來是親家,李寶臣的弟弟娶了田承嗣的女兒為妻。
假戲真做,田承嗣如何借機發揮得罪親友?
痛失手足,李寶臣如何尋找借口公報私仇?
巧設陷阱,唐朝如何靜待其變坐山觀虎鬥?
有一次,李寶臣的弟弟在大名與田承嗣的兒子一起玩馬球,結果馬驚了,把田承嗣的兒子摔死了,田承嗣非常惱怒。李寶臣派人送了一個法杖,以示謝罪。不料這個田承嗣借機發狠,把李寶臣的弟弟給打死了,從此他們成了仇家。有一年,田承嗣出兵強占了安陽、磁縣、永年等州,委任地方長官,擴大自己的地盤。李寶臣一看報仇機會來了,就和其他節度使聯合上表,請求朝廷出兵討伐田承嗣,想借機消滅他並分割他的地盤。朝廷正好也想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打擊藩鎮勢力,於是下詔貶黜田承嗣,命令李寶臣和山東、河東各道發兵圍剿。田承嗣知道李寶臣官報私仇,於是親自率兵圍攻冀州,但是卻被李寶臣打敗。麵對朝廷派出各路大軍的圍攻,他不得已隻好上表朝廷,要求伏法歸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