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安史之亂中,有兩位著名將領在石家莊這一帶打擊史思明叛軍,先後有三次大戰役。這三大戰役,涉及槁城市九門、石家莊市振頭石邑城和行唐縣城。而指揮戰役的是兩位在唐代中後期赫赫有名的戰將,即郭子儀和李光弼。
郭子儀,漢族,祖籍山西汾陽,是與趙雲齊名的古代名將、唐代著名的軍事家。他武舉出身,史書上說他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安史之亂時他是朔方節度使,已經五十八歲的老將軍,為國鎮守西北邊陲。
安史之亂爆發後,顏杲卿在常山城首舉義旗,抗擊叛軍,不幸城破被殺。
河北郡縣,再次淪入叛軍之手,唐王朝國都麵臨安祿山叛軍的進攻。就在此時,郭子儀老將軍向朝廷舉薦鎮守山西的河東大將李光弼,請他率兵進攻河北,直搗安祿山的老巢,斷絕後方糧草,然後四麵夾擊,消滅叛軍。
他舉薦的這個李光弼,也是唐代名將,祖籍今遼寧省朝陽,契丹族人。他當時鎮守山西,年四十八歲,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度副使,又加封為河北道采訪使,率領由契丹和漢族將士組成的步騎萬餘人、太原弩手三千人,東出土門,進入河北,一是要消滅史思明,二是要北上攻占安祿山範陽的老窩。
李光弼東出太行,急行軍來到真定城,本想真定城必有一場惡戰,沒想到城裏的三千名團練兵,早已對史思明叛軍的暴行深惡痛絕,主動擒獲了城中叛將,打開城門投奔李光弼。
李光弼率軍進城。在城內,他深切悼念顏杲卿等愛國英烈,釋放被叛軍關押的人士,撫恤英烈的家眷。
史思明聽說李光弼占領了真定城,氣得哇哇直叫。他也顧不上圍攻饒陽了,急率兩萬多人奔常山。第二天早上,史思明的兩萬多騎兵先鋒到達常山城下,氣勢洶洶。
兵臨城下,李光弼為何不急於應戰?
天賜良機,眾叛軍怎樣被全部圍殲?
不甘失敗,史思明將如何扭轉局麵?
李光弼分析當時形勢,非常鎮定。他先派出五千步兵出東門抗擊叛軍,叛軍圍攻不退。李光弼派出千餘名弓弩手,分成四排,連續射出弓弩,叛軍應聲落馬。叛軍的騎兵最怕弓弩,因此,他們不得不退去,等待步兵到來。這時,有真定的村民趕來報告,說叛軍的步兵從饒陽趕來,正在九門縣南逢壁村邊造飯休息。
九門,現在是個鎮子,位於槁城市機場路兩側。這裏是唐代的九門縣城,是滹沱河邊的一處軍事重鎮。在附近有個村子叫內族,原來的名字叫納簇,就是存放箭鏃兵器的地方,據說和安史之亂中平叛的戰爭有關。在九門城的北麵,有個村子叫南白皮,位於正無路南側,這個村子就是唐代的南逢壁。
李光弼一聽大喜,派出步騎兵各兩千,悄悄地順著現在的正無路向東奔襲,在九門縣附近的南逢壁,襲擊正在造飯的叛軍五千人。當時叛軍正在吃飯休息,沒想到李光弼的軍隊突然進攻,叛軍狼狽而逃,官兵奮力追殺,叛軍幾乎全部被殲滅。史思明一聽李光弼消滅了他的步兵,失去了攻城的本錢,知道攻城無望,更不能硬拚,所以率領叛軍退守到九門城。
這時,李光弼率領官兵乘勝出擊,收複了井陘、平山、獲鹿、行唐、石邑六縣。在石家莊市範圍內,唯有九門、槁城還被叛軍占據。
史思明不甘心失敗,不斷發兵進攻李光弼已經占領的城池,結果在與李光弼正麵交戰中屢戰屢敗。於是,史思明就想利用他們遊牧民族騎兵的優勢,封鎖常山城與周邊縣城的通道,攔劫各縣通往常山城的運糧隊伍,企圖斷絕李光弼的軍需,最終再圍困常山郡城。
李光弼占據的石邑城就是今石家莊市振頭村,位於裕華路以南,城角街以東,振頭村以北,紅旗大街以西。這裏是隋唐時期一座宏大的城池,唐初劉黑闥控製這一帶的時候,這裏還是恒州城,周邊水利工程密布,是常山郡的著名糧倉,而且城池堅固,易守難攻。李光弼在這裏加強城防,征收軍糧,準備從這裏調運糧草,補給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