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佛教的發祥地,但現在 80%的印度居民都信奉印度教。在印度教徒看來,神就是他們生活中的寄托和最可靠的力量。隻要你的心裏處處念著神,向神奉獻你虔誠的心,神就會告訴你如何經商如何發財。在印度,宗教思想影響了商人的經商思想,商人反過來進一步傳播宗教的教義。
虔誠的教徒商人
印度是亞洲名副其實的大國,不僅版圖大,人口也多,也許正因如此,印度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世界發達水平,長年忍饑挨餓的人不在少數。但這不表明所有印度人都不會做生意,也不是說這裏沒有賺錢發財的商機。事實恰好相反。
印度是佛教的發祥地,累世積澱,形成了宗教高於一切的獨特文化傳統。神職人員在這裏受最高規格的禮遇,甚至比政府官員、政治領袖都高,更別說是有錢的商人了。這一尷尬處境,使印度商人都成了虔誠的教徒,就像所有民眾一樣,對印度教主張的行為之道、虔信之道、智慧之道,頂禮膜拜。
在印度教徒看來,神是他們生活中的寄托和最可依靠的力量。他們把神供奉在家裏,以便隨時可以向神祈禱,向神寄托自己的情思。印度人認為,一個人愛神、頌神,可以縮短人與神的距離,達到與神同一。所以,在印度任何一家的屋子裏,不管是富人、窮人,當官的、經商的,工人、農民,他們家裏都在顯眼的高處放一個神龕,供奉著自己所崇拜的神。
印度人也愛錢,但是在錢與神之間,他們認為神比錢更為重要,因為神的力量是無限的,隻要神垂青於你,錢自然會來到你的麵前。如果神遷怒於你,那有錢的也會頃刻間變成一個窮光蛋。為此,印度商人便把崇神敬神放在首要地位,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是對著神像祈禱,出門之前也要敬神,商店開門之前要敬神,回家的第一件事還是敬神。而且在敬神時要心無雜念,專心一致。如果在商貿活動中碰到困難、處在逆境時,那要專門舉行向神祈禱的儀式,請求神保佑他們渡過難關。賺了錢發了財,也要舉行敬神儀式,感謝神的相助。否則,神也會不高興的。有人詢問了一些商人,問他們一天要舉行幾次祈禱。他們告訴他說: “最少四次向神祈禱,心中時常呼喚著神的名字,神會助你發財的。 ”
在印度,如果你和老板討論如何能多賺錢的問題時,他會告訴你: “要想多賺,主要是靠神,你隻要心中常想著神的名字,神自然會幫助你。二是靠人的勤奮與機靈,勤奮忘我地工作,是達到與神同一的途徑,機靈是神的智慧在你身上的顯現。隻因你心裏有神,忘我地工作修自己的業,神才給你智慧,使你多賺錢。 ”
但是,如果生意上賠本時,他們的解釋是: “賠錢有兩個方麵,一是神先要你賠錢,再賺錢。二是神要你贖前世的罪,修來世的福,我們商人隻有盡心盡責地工作,專心獻身於神。一切都是神的意誌。”
印度人把大量的精力、錢財和時間用在敬神和崇神上去,常常被外國人視為愚昧的行為。但是,印度人認為,這是人與神達到同一所必需的。為此,他們的身上形成了寬容和堅韌兩種精神。這兩種精神在今天不少印度人的身上能得到較好的體現。
今天,印度教主張修行為之道、虔信之道和智慧之道。 “行為之道 ”強調將自我奉獻於神,讓神行於自我由此產生行動,變出世為入世,在神的參與下忘我工作,並且其行動和動機不為私欲所控製,不斤斤計較利害得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由此生產的 “業 ”因,就可通過對神的虔誠信仰和熱愛得到解脫,也不會沾染罪垢。
“虔信之道 ”強調隻要有對神的熱愛與虔誠的信仰,就會受到神的恩寵,絕對地皈依神,才會得到解脫。
“智慧之道 ”強調在理性上追求真理,梵即是我,梵與我同一,隻有梵才是真實的,其他一切都是假想與幻想。
目前,修行之道不僅為占印度總人口 80%的印度教徒所接受,同時也成為印度廣大民眾普遍遵循的修身處世之法。這是印度傳統文化的精髓,印度民族智慧的結晶。對於印度商人來說,行為之道、虔信之道和智慧之道也是他們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尤其是行為之道,這是他們經商行事的準則,商戰中的成敗關鍵。
印度是個宗教國家,神擁有無比的力量,至高無上的權力,神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無所不能。人要求得解脫,脫離輪回之苦,那就得靠神的相助。為此,在今天的印度社會裏,印度商人經商乞求神靈的相助,那也是很自然的事了,也是商人們真實思想的反映。至於如何解釋人在商業活動中的作用時,印度人的回答也是相當令人吃驚的。他們會告訴你,人的智慧隻有在神的垂青下才能得到充分地發揮,人的智慧在得到了神的啟迪後,隻有忘我地全身心地工作,智慧才會迸出耀眼的火花。你這一智慧的火花,不但使你在商貿交易中取得成功,而且還會為你與神明合一準備最理想的條件。為此商人自信地說:“你心裏隻要處處時時念著神,向神奉獻著你虔誠的心,神就會告訴你如何經商、如何發財。 ”
宗教思想影響了商人的經商思想,商人反過來進一步傳播宗教的教義,這是教徒商人的獨特之處。表現給人們的是他們的虔誠之心,善良之性,奉獻之行。
“眼睛 ”、 “耳朵 ”加上 “頭腦 ”就足夠了節儉是窮人成為富翁的武器。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於是在一些人心中勤儉節約似乎成為遙遠的過去,炫耀性、浪費型的消費觀念和奢侈豪華的生活方式則成為 “時髦 ”。還有人認為,自己掙錢自己花,愛怎麼花就怎麼花。誠然,自己掙錢自己花是個人私事,但它關係著情趣的高下、處事的正誤,不能不慎重。不少事實證明,奢侈浪費,暴殄天物,不僅糟蹋物質財富,而且腐蝕人的靈魂,還會敗壞社會風氣。
印度人很窮,印度家庭年平均收入僅有 480美元。平均儲蓄率隻達到 24%。印度家庭以節儉為美德,既是傳統形成的價值觀,也與印度人均收入偏低有關。
但印度也不乏享譽世界的大富翁。印度大亨們擁有大量財富,有些人在世界各地有著巨額投資。過奢華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本在情理之中。但無論是大富翁,還是一般的生意人,他們都恪守著勤儉、樸素的生活作風,絕少有人花天酒地、生活奢靡。他們當中不少人擁有豪華酒店,考究的西裝,價值連城的珠寶,但這隻是他們進行社交之所需,而不是為了享樂。
節儉與樸素的生活方式,溫文爾雅的說話方式一直被視為印度商業階層的優點所在。
例如,靦腆、好靜又自我克製的拉坦 ·塔塔雖然擁有 11億美元的財產,在世界各地掌握著 30家酒店,與 13家著名的汽車公司有著頻繁的業務往來,但是,至今他還在一間簡易、樸素的辦公室辦公。辦公桌上沒有多餘的裝飾物,沒有煙灰缸,沒有過多的辦公用紙,就像牙科醫生的候診室,有的隻是一台連接世界各地的計算機和一部老式電話。他說: “這是我的眼睛和耳朵,再加上我的頭腦,這就足夠了。”
印度商人的節儉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東方聖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古代著名醫生蓍婆伽用酥油為一富商之妻治病時,這位婦人竟命她的女仆從痰盂中收集她吐入的幾滴酥油。婦人見蓍婆伽感到驚異,便告訴他說: “大夫,像我們這樣的人家知道為什麼要這樣節約,這點酥油可以給仆役或工匠們塗腳,也可以倒進油燈裏。 ”
節儉也絕不同於吝嗇。節儉是當用則用,當省則省 ,花費恰到好處;吝嗇則是當用不用,不當省的也要省。英國著名文學家羅斯金說過: “通常人們認為,節儉這兩個字的含義應該是 ‘省錢的方法 ’;其實不對,節儉應該解釋為 ‘用錢的方法 ’……”
印度人就深諳此理。現在,節儉的概念在印度商人身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中,欠賬也成為商人們做生意的習慣。他們認為,欠賬能使人倍加珍惜和充分利用每一分錢,並可以增強賺更多錢的動力。
避免過放蕩、奢侈的生活,這是商業巨頭 G·D·比爾拉為印度商業大亨們享有幸福生活開的一劑良方。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商人的個人素質可以轉化為嚴格的工作作風,進而發展成一種商業精神。它使人相信,印度商業終究有一天會使他們的這種精神發揚光大,特別是現在 ——印度經濟越來越依賴於這些商家迎接一個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的時代。
印度商人認為,一個人如果展望未來,他會發現等待他的主要有三種世俗的可能性事件:失業、疾病和死亡。前兩者他或許還可以逃避,但是最後一個卻是在劫難逃的。然而,無論哪一種可能性發生,他都應該把生活的壓力減輕到盡可能小的程度,這樣生活和這樣安排是一個精明人的職責,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自己,而且是為了那些把安逸和生存都依附於自己的人們。這樣來看問題,誠實掙錢和節儉使用是極為重要的。正當賺錢,是吃苦耐勞、不懈努力、不受誘惑和得到回報的希望的表現;而合理使用,是精明能幹、富有遠見和自我克製的體現,這一切都是神的恩惠。
節約每一分錢,是印度商人的精神。像拉坦 ·塔塔那樣,擁有工作必備的 “眼睛 ”、“耳朵 ”和一個精明的頭腦就足夠了。因此在與印度人做生意時,首先,不可以貌取人,眼前衣著寒磣的老頭,說不定就是一位百萬富翁呢。
節儉是一種美德,節儉是一句名言,節儉是一種創造財富的手段。節儉不僅能積累財富,還能培養人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奮發向上的品質。
不急不躁,以靜製動
平和的心態,源自於對宗教的信仰,表現在經營管理和市場競爭上麵,印度商人也能不急不躁,以靜製動。
通常情況下,他們很重視規律性的生活習慣,處理各項事務時表現得井然有序。古拉傑 ·帕依就說: “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是我和我認識的所有商業夥伴們的共同特點。規律代表著有秩序和有節奏,它為我們的商業生涯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
與印度商人做生意時,西方人大多感覺印度商人 “矜持 ”,不緊不慢,讓人摸不著頭腦。
印度商人在同西方公司做生意時並不像西方人那樣喜歡速戰速決,而是慢慢來,以靜製動。可這並不意味著印度人沒有商業頭腦,不會捕捉商機。
實質上,聰明的印度商人早就對對手了如指掌,其目的就在於使對方心理產生急躁,過早攤牌,從中窺測對方的真實意圖,以達到他們後發製人的目的。印度商人最擅長的招數就是拖,用此招可以充分消磨對方的意誌,從而能夠徹底探清對方的底牌。對於你要急於了解的信息,他們是軟硬全不吃,有時甚至一個 “Y”或 “N”的簡單結果他都不會給你。你要真的急了,便是著了他們的道。
印度商人更強調談判的場外功夫,為達目的,他們的手段有時是無所不用其極的。
印度人經常不守諾言,今天講的話,明天隻要風向一變,立馬就跟著變,絕不會給你留下絲毫情麵。即使簽字畫了押的合同,他也能從一些條款中找出點麻煩,以至要求增加附加條款。曾經有個中國外貿商人與一個印度商人談了一個進口 300噸某化工產品的訂單,來回往複談市場、規格、價格和條款的 E-mail就達百封以上。結果發貨票傳過來一看,船期變了,港口變了,CIF成了 CFR。再談,季節不等人,再等,可能等到花兒也得謝了。一氣之下,隻能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