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勤奮、自尊、不甘人後 ——韓國商人瞬間崛起的經濟秘籍(1 / 3)

與中國相比,韓國太小了,隻有半個河北省大;人口數還不到四川省人口的一半。這樣的小國幾乎早已被人們遺忘在了寂寞的角落。可是,當韓國奪得 “亞洲四小龍 ”之首的桂冠後,世人驚呆了,這裏怎麼會創造出風靡全球的經濟神話呢?也許韓國現在還是一位剛剛步入這個世界的新娘,人們對她還比較陌生。但當她頭上的紅蓋頭被掀起時,人們便能夠領略到她那秀逸的豐姿。

性情急躁、求勝心切的群體性格

從 20世紀 60年代開始,韓國的社會發展進入突飛猛進的時期。尤其是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其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長期的疲弱不振和苦澀記憶,使頗具愛國之心的大韓民族,對成功有更為迫切的渴求,在具體的行動中,甚至表現出求勝心切的一麵。

其實,即使到了今天,韓國民族性格中急於求成的特征,非但沒有絲毫削減,還有越來越極端的趨向。韓國人的性急是名聲在外的,世界各國,尤其是歐美國家都稱韓國人為 “Korean”,而且許多人對韓國人都有一個共識,這就是韓國人脾氣相當急躁。如果有哪位仁人君子四平八穩,不緊不慢,哼哼哈哈,那麼其他的韓國人對他就可能打一個問號: “此君真的是韓國人嗎 ?”

韓國人熱烈奔放而充滿激情,但同時也比較容易衝動和性急。有人做過統計,說韓國人在一分鍾內走的步子比歐洲人一分鍾走的步子至少多 15步。

1990年 5月 7日,漢城 (現首爾 )某報社報道了一則消息:一列從漢城東大門車站開出的地鐵列車因誤車 10分鍾,被在站台上等得不耐煩的性急的 Korean們一下砸碎了 15塊車窗玻璃。

據說韓國人乘電梯,連電梯自動門開閉的幾秒鍾,他們都等不及,因而不斷地撳動電梯門的關閉鈕。韓國人到食堂、飯店用餐,服務員上菜稍慢了一些,他們有時也會急得對服務員大發雷霆。韓國人開車上大街,發現前麵的車開得稍慢了一點,就立刻大聲鳴笛催促。在高速公路上疾馳的汽車駕駛者偶遇堵塞,片刻都不願等待,見機加塞一溜煙跑了。韓國人這樣性急,恐怕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

不過,韓國人性急,是渴望成功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如此,在生意場上也不例外。心中有了什麼想法,就希望把它立即變成現實,與人合作,能行的一般都當機立斷,行不通的也會一口拒絕。和日本商人的軟泡蘑菇,有著截然的不同。

這種急性子使他們能夠抓住機遇,提高效率,在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受益良多。事實上,韓國很多經濟建設項目都是在破紀錄的時間內完成的。例如從首爾到釜山的高速公路,僅用 29個月的時間便告竣工,很多外國公司最初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而當時日本正在修築的神戶到名古屋的高速公路,長度和京釜高速公路相似,用工時間卻比韓國人多了一年。又如首爾的地下鐵路係統原來是空白一片,如果按照一般的建設進程,要趕上其他國家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性急的韓國人一聲令下,四條線路同時興建,僅僅數年時間便大功告成,使首爾擁有了最現代化的地下鐵路係統。再如韓國著名的蔚山和玉浦船廠建造期間,為了縮短工期,抓住造船業景氣的時機,都一反造船業的常規,不是先建廠、再造船,而是邊建廠邊造船。性急的韓國人甚至在船廠還無蹤影,手中隻有一片用來建廠的荒涼海灘的時候,就已經想方設法把船賣了出去。對於一個企業來說,速度就是生命,時間與成本和經營績效是有著密切聯係的。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韓國人的急性子和求 “快 ”求 “新 ”的觀念以及企業產品壽命越來越短的現實還是很合拍的。特別是在講求時效的經營行業,韓國商人的急性子往往給他們帶來極大收益。最明顯的一個例證就是韓國商人在對時效性要求極高的半導體工業領域的成功。

當今電子工業的翹楚三星電子公司 1974年剛剛進入半導體領域, 1984年便稍後於日本和美國約四年開發了 64MD集成電路, 1992年 3月又著手研製 256MD集成電路,並於 1994年 8月在世界上第一個開發成功,使韓國的半導體技術上升到世界最高水平。但最初當三星電子下決心開發這一產品時,幾乎是沒有把握的。一位從一開始就參與研製組工作的年輕人對記者說:“當時,我是一個剛進公司的 ‘新生 ’,研製組的大部分成員都和我一樣,對半導體開發沒有多少經驗,其他研製組或開發組進行研製或開發的僅是 16MD或 64MD,而我們所承擔的卻是遠遠比這高得多的 256MD集成電路,對我們這些沒有半導體開發經驗的人來說究竟可能不可能造出來,我們是存有疑問的。 ”盡管如此,研究工作還必須繼續,解決的辦法是 “現學現用 ”。為了掌握半導體技術的動向,研製組與日本的先進半導體企業日立、 NEC、三菱等六個公司進行技術交流,並開始進行基礎研究,不斷提高 256MD的開發可能,每個人都做好了試製成品失敗後開分析會的準備,但是 “卻奇跡般地成功了 ”。

為了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縮小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韓國商人往往在並不具備資金和技術條件的情況下就投入某一項目的建設,對他們來說,最寶貴的是時間,至於資金可以由貸款解決,技術則可以在建設的過程中學習,而且在實踐中習得的技術往往還是最為實用的。

凡事追求效率,固然有善於把握時機的優勢,但又難逃急功近利、欲速不達之嫌。韓國經濟在前數十年的飛速發展近乎奇跡,但也埋下了一些隱患,如金宇中所創大宇集團,曾經風光無限,卻在金融危機的沉重打擊下破產,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例。

性格決定成敗,但決定韓國商人成功的並不是他們的性格,而是他們那種求勝心切的信念,一種無法阻擋的向往成功的信念。

“身土不二 ”的民族自尊心

一個人身處逆境,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支撐自己堅持前進的精神力量。一個弱勢群體,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更需要有貫徹始終的道德精神維係彼此間的凝聚力,唯有如此,才能渡過危難,迎來光明和燦爛。韓國人的民族自尊心非常強烈,實屬世界罕見。

在這裏我們講一個發生在 1996年的真實的故事。

澤喜俊二是日本商社駐華代表,負責向中國市場銷售外國汽車配件。他在中國了解到近幾年中國市場通過多種渠道進口了不少韓國轎車,汽車配件常常供不應求,就打算開辟一條通向韓國的渠道,向中國市場提供韓國轎車的配件。他邀請他的一個中國朋友 ——某報社的一位記者一同前去韓國。

這天,他們結伴乘機到達韓國。

走出候機大廳,機場前的廣場上小轎車一輛緊接一輛,出租車往來穿梭迎送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

在韓國,懂日語的人還是很多的,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澤喜俊二以為用日語溝通不會有多大問題。但他攔了幾輛出租車,他的日語一出口,司機連話都不答,開車就走。

天氣寒冷,又到了傍晚時分,中國記者不免有些焦躁。他想,“拒載 ”在許多國家都是不允許的,韓國這些年來經濟發展很快,社會服務也努力與世界接軌,這裏應該不會允許 “拒載 ”。又來了一輛出租車,中國記者迎上去用英語告訴司機: “我們從中國來,請把我們送到飯店。 ”這下十分順利,司機熱情地為他們打開車門,還幫助把行李裝進汽車的後箱,很快就把他們送到了飯店。

第二天,澤喜俊二把這件事說給韓國朋友崔成浩聽,崔成浩說:

“你看看你們,背的是日本 SONY采訪機,提的是日本公司的提包,穿的是帶日本標記的皮夾克 ……滿身的日本味,又說日本話,怎能不遭拒載 ?連我們的中國朋友也跟著你受連累。 ”

接著崔成浩詳細解釋了事因:日本人曾經統治朝鮮多年,他們在這裏當警察,在這裏墾荒,在這裏擔任基層的行政官員,橫行霸道,做了許多壞事。特別是二戰期間,日本侵略者把朝鮮當成了日本的後院,在這裏橫征暴斂。最使人不能容忍的是日本在朝鮮大量強征 “慰安婦 ”,送到戰場上去給日本兵糟蹋。這些事極大地傷害了朝鮮人民的民族感情,很長時間都難以消除對日本人的憎恨。所以韓國人有一個自覺的抵製行動,每年 3月和 8月幾乎就成了約定俗成的抵製月。因為 3月是日本侵略朝鮮的月份,8月是日本投降的月份。如果日本人這兩個月到韓國,就會沒有車坐、沒有地方住。出租車司機一見日本人,掉頭就跑;賓館也拒絕日本人,不承認他們是客人。沒人號召,沒人命令,無論國營私營,全國一致行動。

韓國人把 “民族自尊第一 ”視為國家複興的基礎。尤其在經濟建設和發展方麵,他們表現出來的民族自尊精神是很強烈的。

早在樸正熙執政期間,韓國政府就大力提倡 “經濟愛國主義 ”,號召國民把個人經濟生活同社會生活和國民經濟聯係在一起,同整個大韓民族的振興聯係在一起,從而實現民族自尊、民族強盛。時至今日,韓國人的 “經濟愛國 ”精神有增無減。從 “身土不二 ”的民族精神看,人們不難發現韓國人處處存在的愛國情懷。

在首爾郊區,人們常看到 “身土不二 ”的大字標語,這是韓國農民呼籲國人消費本國食品的宣傳口號。

現在,韓國的許多商品包裝上都寫有 “身土不二 ”的字樣。所謂身,是指身體;土,是指土地或國土。這幾個字的含義是,你身為韓國人,不能跟生你養你的土地心存二心。它告誡韓國人,在生活中無論是農產品還是工業品,你都要使用本土即本國的產品。

“身土不二 ”的口號,落實得相當出色。

外國人到韓國幾乎沒有人不感到詫異:有 1100萬人口的偌大的首爾,街市上跑的各種車輛 (除了外國人的用車外 )全是韓國自產車。

韓國,差不多每個家庭都有一輛小汽車,條件好的甚至有兩輛以上。首都首爾的汽車將近 600萬輛,一律國產化,這是隻有韓國才能創造的奇跡。

韓國人不僅坐汽車全部國產化,在其他生活消費上也都履行 “身土不二 ”的原則。比如,韓國的男人大多喜歡喝酒吸煙,但韓國煙民從百姓到 “大款 ”無一不抽本國煙, “萬寶路 ”、 “555”在這裏幾乎沒有市場。洋酒在這裏同樣很難打開銷路,韓國人都愛喝本國產的酒。就連外國的餐飲業在韓國立住腳的也不多。中國菜其實很受韓國人的寵愛,但韓國人仍以吃本鄉本土的飯菜為快事。至於服裝、鞋帽及其他日用品,韓國人絕對選擇本國產品。

當年盧泰愚總統寫給公務員的 “國政指標 ”: “一、民族自尊,二、民主和合,三、均衡發展,四、統一繁榮 ”,現在仍舊懸掛在每間政府辦公室裏。

不僅這一代韓國人要做到民族自尊,而且韓國政府還要求他們的子孫也要做到民族自尊。所以《韓國教育憲章》裏規定:第一條,弘益人間;第二條,民族自尊。

民族自尊是孕育 “身土不二 ”愛國情懷的基礎;民族自尊是韓國振興企業、發展經濟的重要動力。

國際貿易的交往關係到民族的自尊,當一個民族全民都有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的時候,這個民族怎能不強大?民族自尊是國際企業的立足根本。

先苦後樂、鍥而不舍的執著精神

韓國地處東亞,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頗大。這一點,和鄰近的日本很相似。但在另一方麵,韓國人的曆史,可值炫耀的東西要少得多,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屈辱和憂傷的陰影籠罩之下,韓國人不得不與命運頑強地抗爭,為自由、為尊嚴而拚盡所有。

命運多舛,但精神永不磨滅,這就是韓國人的特質。就像是一粒種子,散落於惡劣的環境之中,但卻沒有喪失希望,而且憑借頑強的毅力生根發芽,衝破重重的阻力,最終長成了參天大樹。

韓國人讓世界側目,是最近幾十年才有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像原始森林裏的一場大火,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強加給韓國的災難,簡直到了觸目驚心、形同夢魘一般的地步。任何一個弱小的國家和民族,要擺脫命運的不幸,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堅忍不拔的意誌、不屈不撓的精神。長期遭受他人淩辱的大韓民族,在品嚐曆史苦澀的同時,也鍛煉出了實現成功必不可少的民族韌勁。現代商業經濟的良好環境,就像大火過後的春風。在春風吹拂之下,韓國經濟幾乎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一躍而起,它能有今日之驚人成就,與他們不懈的追求是分不開的。

鍥而不舍,是韓國商人時刻牢記的座右銘。為了最終的成功,他們總是給自己樹立很高的目標,並不遺餘力、不顧一切地去完成。

富家子弟可以坐享祖上餘蔭,出身寒門者可以悲歎命運的不公,但絕不能沉湎其中,喪失拚搏和進取的欲望。韓國薄弱的經濟基礎,使許多創業成功者都有出身窮困、毅力超人的共同特質。其中,現代企業集團的創始人鄭周永,無疑是最傑出的代表。

出身於江原道通川郡的鄭周永,世代務農,家境窮困,兄弟姊妹眾多,童年生活極度艱辛。稍長,改變不幸命運的願望強烈地激蕩著一顆年輕的心,他甚至知道,把自己束縛於窮鄉僻壤,將是更深重的災難,於是便在 16歲的時候,第一次離家出走。

鄭周永離家出走之後,一路上並不順利。在高原市待了幾個月,就被聞訊而來的父親追了回去。第一次出逃流產,鄭周永並不甘心,在家苦熬一段時日,又在次年春踏上了南下漢城的出逃之路。由於家庭窮困,沒有盤纏,剛到金化又被追了回去。再一次出逃失敗,鄭周永對貧窮和不幸的認識更加深一層,改變命運的願望越來越強烈。

在家裏,鄭周永巧妙地收斂起自己的野心,盡可能地讓深愛自己的父親放心,暗地裏卻不斷總結前兩次失敗的教訓,為再一次的成功出逃創造條件。

故事的結局,世人都非常清楚,鄭周永在 19歲的時候,終於出現在漢城街頭。先由泥水工做起,然後是米店夥計,再到與人合夥辦米店。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鄭周永艱辛的創業之路受挫,但他已經積累了經驗,為日後的商海征戰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