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古代史學家的說法,阿拉伯人不是掮客,便是商人。因此,阿拉伯商人的經商法則是經過曆史千錘百煉的法則。在阿拉伯地區,商就是官,官就是商。繁華而時尚的今天,阿拉伯商人依然保持著這種原始的官商一體的經營風格。在競爭激烈的商海中,他們始終保持著原始與現代、保守與開放相結合的傳統經營模式,並且深深地信奉著:成功來自堅定的信仰和求真務實的態度。
性格溫順、道德高尚的伊斯蘭教徒
曆史上,阿拉伯人的商業意識就領先於亞洲其他國家,至少在中國人的眼裏,的確如此。自唐以後,漸有阿拉伯人流入中國,而且越來越多,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民族 ——回族。在此過程中,重農抑商的思想在中國占據統治地位,阿拉伯人的流入,幾乎無一例外地以經商的方式前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曆史現象。
阿拉伯商業文明的起源和發展與其緊鄰地中海,直通歐洲、非洲的地理優越性無關,相反地,阿拉伯商人非常固執和保守,至今仍保留和延續著很原始的經營風格,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跡。
每一個成功的阿拉伯商人都首先是一個虔誠的伊斯蘭信徒。在阿拉伯商人的精神世界中,恢宏的伊斯蘭理想是無所不在的心靈支撐和至高無上的人生信仰。英國學者伯納 ·路易在《曆史上的阿拉伯人》一書中敏銳地發現: “《古蘭經》中常用商業的隱喻和詞彙,提示了一些貿易的經驗。 ”伊斯蘭聖城麥加和麥地那自古就是繁榮的商業城市,而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也曾有過經商的經曆。因此,阿拉伯商人是伊斯蘭信徒、傳統道德信奉者和商戰智者勇夫的巧妙結合,宗教的習俗和原則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處事方式。
阿拉伯商人認為,把自己的財富建立在別人的貧困之上是可恥的。賺錢而不顧道德,在阿拉伯地區是被深惡痛絕的。伊斯蘭教義反複強調,對這種違反商業道德和宗教信仰的奸商必須繩之以法,絕不姑息。《古蘭經》說: “吃重利的人,要像中了魔的人一樣,瘋瘋癲癲地站起來。這是因為他們說: ‘買賣恰像重利。’真主準許買賣而禁止重利。奉到主的教訓後就遵守禁令的,既往不咎,他的事歸真主判決。再犯的人是火獄的居民,他們將永居其中。真主褫奪重利,增加賑物。真主不喜愛一切孤恩的罪人。信道而且行善,並謹守拜功,完納天課的人,將在他們的主那裏享受報酬,他們將來沒有恐懼,也不會憂愁。信道的人們啊 !如果你們真是信士,那麼,你們當敬畏真主。當放棄餘欠的重利。如果你們不遵從,那麼,你們當知道真主和使者將對你們宣戰。如果你們悔罪,那麼,你們得收回你們的資本,你們不致虧枉別人,你們也不致受虧枉。如果債務是窘迫的,那麼,你們應當待他到寬裕的時候;你們若把所欠的債施舍給他,那時於你們是更好的,如果你們知道。 ”
伊斯蘭教的教義深入阿拉伯人的骨髓,主宰著每一個人的靈魂。阿拉伯人有悠久的商業文化傳統,特別是居於最高地位的酋長式管理決策者,不僅僅是企業利益形象的集中代表,也是傳統倫理道德的代言人和執行監督者。在他們的心目中,僅做一個智謀出眾、經營成功的商人,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擁有對真主的虔誠,使自我品格不斷得以完善。
中國人強調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阿拉伯人也非常重視 “商人之道 ”。他們並不是不愛錢,在曆史上,他們非但沒有把錢視為 “汙穢 ”的心理痼疾,甚至還一直對金錢有一種近乎狂熱的激情。但是,在其傳統中,也隻有來得幹淨的錢才值得熱愛。這與中國的古訓是一脈相通的。
在古老的賺錢方式中,放高利貸是最為普遍的一種,即使是今天,在頑固保守的阿拉伯地區,這種行為也沒有銷聲匿跡。但是,它又一直為世人所不齒,像過街老鼠,隻能存在於社會最陰暗的角落裏。雖說靠欺騙,也能很容易地賺錢,不擇手段者,同樣如此。但這些都與阿拉伯人奉行的道德標準相違背,所以為大多數人所厭棄。某人一旦遭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就再無社會地位可言,越是有錢,就越是生不如死。
阿拉伯人善於用辯證的方法看待一個人的貧窮和富有,普遍尊崇 “一顆純潔的心比一隻鼓起的錢袋好 ”的價值標準。當一個人貧窮時,常自我告誡: “人可窮,誌不可移。”當他富有時,告誡自己的話就變成了 “有財富而沒有慷慨大方,正好比有樹而不結果 ”。
與阿拉伯商人合夥賺錢,一定要把握他們最本質的特性,切不可表現出對金錢的過分狂熱,更不能有對不義之財的貪婪之心。自始至終都應該堅信:給他們一個賺錢的恰當理由,遠比教給他們賺錢的方法更重要。
強製性的法律和非強製性的道德,都是同一社會狀態下的社會規範,在維持社會秩序的作用上,應該是同等的。但是,因兩者的適用範圍不同,也難免有互相擠壓的情況出現。在阿拉伯地區,強製性規範的地位被非強製性規範所擠占,所以深入這一地區,必須改變固有的觀念。尤其是作為一名商人,嚴守信諾,不欺不詐,才是最佳的選擇。
伊斯蘭的宗教信仰對阿拉伯地區商業運作的影響是深刻的。一個對真主懷有虔敬之心,同時又懂得如何在商業規定的契約之間機智運籌的人,才是一個阿拉伯世界公認的成功商人。
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們懷有一顆善良的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阿拉伯的商家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賺到一筆錢,而是如何樹立起一塊牌子、一個口碑。樹立一個良好的信譽和聲望,是踏上成功之路的通行證。
誠信為本的經營理念
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雖然隨著曆史的演進,伊斯蘭教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衍生出許多分支,各國家、各教派之間也常發生一些利益衝突,但就像所有阿拉伯人都裹著頭巾、都敬奉真主一樣,他們都把誠信奉為立身處世之本。
20世紀 80年代,伊拉克和伊朗兩國為爭奪利益,發生了曠日持久的戰爭,給兩國的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在這長達近十年的戰火硝煙中,每到齋日,對壘陣前的兩國士兵都會自動放下武器,虔誠地祈禱,從沒有哪一方想到要乘此良機去攻打對方。按慣常的邏輯,戰爭是最野蠻的解決爭端的方式,根本沒有道理可講,又哪裏談得上誠信,阿拉伯人的此等作風,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當今世界,人們普遍認為,阿拉伯經濟是以石油輸出為唯一支撐,其實並不盡然。他們的商業文化有悠久的曆史,經營範圍無所不包,誠信為本的經營理念也滲透於每一麵、每一環節上。
阿拉伯商人把誠信的經營理念放在第一位上。他們認為,商業競爭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企業形象的競爭,建立一個卓越的品牌形象遠遠重要於攫取一時的蠅頭小利。阿拉伯商人的形象設計包括眾多基本商業道德規範,歸結起來,就是如何以誠信創立自身的聲譽。
阿裏雷紮家族有這樣一句名言: “你絕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買來誠信,但你極可能在一夜之間完全喪失它。 ”阿裏雷紮家族的長老們極其關注外界輿論對家族經營狀況的評價。在產業的發展過程中, “阿裏雷紮商業哲學 ”包括誠信、慷慨、勤勉、自律、舉止得體、富於教養等基本的信條。
托威爾公司是一家知名度非常高的大公司,該公司總裁蘇爾坦先生,不僅自己以身作則,對公司內的員工管理也非常嚴格。他每天早晨都要巡視公司總部,指導年輕人工作。他認為,一個年輕人一踏進商界,就必須時刻保持一種誠信的心態和姿態。他反複訓導: “誠信的品格將建立起別人對你的信任,並會使人在任何時候伸手幫你,銀行對你的態度也主要取決於你的信譽。 ”
誠信是阿拉伯商人奉行的最重要的信條。欺騙不僅違反道德傳統,而且必將有損於商業利益。阿拉伯商人極其重視自身的修養和人格的完善。
20世紀 20年代,在吉達港,阿裏雷紮家族的阿卜杜勒和尤蘇夫以及他們雇傭的印度職員是僅有的幾位懂英語的商人,其他商人收到英文電報都要拿去阿裏雷紮公司,請幾位印度職員翻譯。阿卜杜勒和尤蘇夫從來不去窺探這些商情電報,他們反而還命令手下的職員必須為求助的商人忠實服務,絕對不準泄密。
誠信是伊斯蘭教信仰的基石。
阿拉伯人的《古蘭經》,如同基督教的《聖經》,裏麵有相當直率的勸誡: “你們應當用足量的升鬥,不要克扣。你們應當用公平的秤稱貨物,你們不要克扣他人應得的貨物。你們不要在地方上為非作歹,搬弄是非。 ”每個民族的精神寶典,如中國的《論語》,都教導民眾怎樣修身養性、完善品格,但像《古蘭經》這樣明確教導商人怎樣自我約束的典籍,實屬罕有。
任何傑出的成就,都有其必然的內在原因。阿拉伯人的處世經商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方麵,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就是以誠立世,以誠待人,心中裝杆公平秤,這成為阿拉伯人一種做人處世包括經商的良好道德規範。
擁有廣泛影響力的《聖訓實錄精華》也說: “倘若他們在買賣時說實話,不隱瞞商品和貨幣的缺陷,那麼他們的買賣定會興隆;倘若他們隱瞞商品和貨幣的缺陷,買賣時講假話,興隆的買賣定會毀掉。”
對宗教的虔誠態度,使阿拉伯商人具有超強的自律性,累世的循循相因,使現代的阿拉伯商人把誠信作為最高的行為準則,貫穿於企業的經營管理之始終。
對於阿拉伯商人來說,所謂誠信,就是貨真價實,就是提供優質的商品和優良的服務。阿裏雷紮家族的希卡赫 ·穆罕默德製勝的秘訣就是: “誠信並不是源於你的貨比別人便宜一個美分,而在於消費者最終發現你的貨色質量優於其他的競爭對手。 ”
在阿拉伯民族中,人們不僅自己講誠信,不騙人,同時也對騙人的行為深惡痛絕。他們認為受騙之後,損失了的不僅是金錢財物,更主要的是損害了自己的人格尊嚴。
阿拉伯民族這種誠信公平的美德,對於今天被形形色色的欺詐折磨得暈頭轉向的人們來說,是一塊芬芳的綠蔭。這種穆斯林的道德準則和處世方式,贏得了世上億萬人的尊重,也是人類的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
猶太人把誠信奉為最高的商法,阿拉伯人也同樣如此。誠信對合作夥伴來說,是相互信任的基礎;對顧客來說,則是一種責任。
靠 “和氣 ”生財
長久的曆史積澱,造就了阿拉伯商人獨具一格的商業經營理念,在他們原始而又古樸的商業經營模式之下,往往蘊含了許多亙古不變的商業經營技巧。靠 “和氣 ”生財,就是阿拉伯商人奉行不渝的製勝法寶之一。
在商品社會中,微笑服務不僅是對客人的尊重和自我良好修養的完善體現,而且是對顧客最大的誘惑,越是甜蜜的微笑,就越容易激發顧客的購物欲望,會讓顧客在不知不覺中心甘情願地打開自己的錢袋。
阿拉伯人聚集的西亞海灣地區,以盛產現代工業社會 “血液 ”的石油而著名,同時,這裏幹旱燥熱的氣候、貧瘠的土地、生活物資的匱乏程度也非常出名。這裏也是阿拉伯商業文化曆史優先發展的起始點。
生活物品難以自給,阿拉伯商人唯有深入到其他地區,在帶回這些必需品的同時,也順利地創造自己的商業利潤。百貨零售業在這一地區因而成為極其重要的主導性產業,除現代化的大型超市和購物中心外,形形色色、鱗次櫛比的各種小型店鋪,構成了這一地區獨具特色的社會景觀。
什麼行業賺錢,商人就往什麼行業鑽,這是亙古不變的商業經營法則。這直接導致了熱門行業的競爭變得非常激烈。
阿拉伯的集市裏,洋溢著古老的東方情調,形形色絕密密麻麻的店鋪中不少是百年老店,斑駁的外牆和陽台式凸出的窗戶顯示出久遠歲月的印痕。煙霧繚繞的咖啡館裏,男人們悠閑地吸著水煙,聊著開心的話題 ……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喜歡這裏別具一格的情調,每天都有無數的好奇者慕名而來。
阿拉伯的老板們信奉和氣生財的原則。無論他們的 “刀 ”磨得多快,無論他們 “斬 ”人如何凶狠,麵對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顧客,他們總是竭力營造出寬鬆和諧的購物氛圍。無論你怎樣挑剔,無論你被 “斬 ”之後怎樣氣惱,迎接你的永遠是一張笑容可掬的臉,讓你哭笑不得。老板們懂得心理因素對顧客購買行為的影響,和睦的氣氛能刺激顧客的購買欲望,並且能增加商品的附加值。
在開羅有一個名叫罕 ·赫利益的傳統集市。有一次,一名中國留學生陪一個朋友在該集市裏買衣服,旁邊冒出一個老頭,很熱情地幫他們挑選,並同他們套近乎。等買完衣服後,老頭便請他們去他的香水店坐一坐。而且說,他們不一定非要買香水,隻是想和他們交個朋友,一起喝杯茶而已,又說他特別希望能和中國人交上朋友。但就在他們坐下喝茶之際,老頭卻開始推銷自己的香水,並表示願意便宜一點賣給他們。如此盛情之下,他們實在不忍回絕,最後每人買了一瓶香水。
正是這種主動出擊的微笑服務,使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挨了 “宰 ”,或者在無可奈何中購物。阿拉伯商人對 “老外 ”們的刀真是磨得飛快。因為 “老外 ”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而且大多是出手大方的遊客,阿拉伯商人的刀必然是 “血淋淋 ”的。這些老板善於觀察,別以為他在和你閑扯,其實是探察你的底細。有一次,一位中國留學生路過一家珠寶店,店主迎上來用日語和他打招呼,他便隨口回了一句日語,誰知這句日語卻差點使他挨一大刀。店主認定他是一名富有的日本人,所以當他問起一顆極普通的 “金沙石 ”的價格時,店主一口咬定 120埃鎊。中國學生知道自己被誤 “宰 ”了,就用阿拉伯語告訴店主,我是中國人。店主一驚,馬上滿臉堆笑地改口說: “我們和中國人是老朋友了,應該優惠,給 40埃鎊吧。”中國學生又告訴對方,自己是開羅大學的留學生,經常到這兒買東西,老板狡黠地一笑:“那就隻好 20埃鎊賣給你吧 !”